平遥中国年述评
平遥,一个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的古老县城。上世纪90年代,这座中国北方的小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解释这座古城的历史时,时间追溯到2800年前。当时的周朝将军尹吉甫建造了这座古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今天,在东城的墙上,我们可以看到600年前平遥为纪念他而建的寺庙。离东墙不到300米的地方,有一座据说埋葬他衣服的坟墓。尹吉甫是平遥古城的创始人。
古城墙是平遥历史的开端和象征。大约在2800年前,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周朝在平遥驻军,修建房屋,用土筑起防线,这就是平遥古城墙最早的起源。
公元1368年,中国进入明朝,北方万里长城重修加固。同时,政府在许多重要城市修建了城墙。这时,实心的巨型砖块和石头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大量生产。
公元1370年,平遥的土筑古城墙改建为砖石城墙。这个项目持续了十多年。现在,屹立在世人面前的平遥古城墙长6162.7米,墙高12米,墙底宽10余米,墙顶宽三至六米,护城河深三米。河流干涸后,只能看到不完整的河流断面。每个城门外,都有一个与城墙一样高的方形区域,称为瓮城。骨灰盒内外有两道门,平时用来检查路人。战斗时,可以放入一定数量的敌人然后关闭两扇门,这样就可以从上面快速消灭骨灰盒里面的敌人。
古城墙最后一次用作军事设施是在1938,13年2月。这一天,侵华日军用炸药炸开了东城墙的一角,蜂拥而入,占领了古城。600年前设计的防御设施在现代战争的炮火中完全失去了作用。至今,城墙东南角的这些伤口,都是当时日军炮火留下的弹痕。
平遥古城墙在500多年的历史中,在明清时期已经修复了26次。8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修缮,累计投资近千万元。
平遥古城大致呈正方形,面积只有2.25平方公里。古城中心的南北大街形成笔直的中轴线,18.5米高的城楼屹立在城市中心。横跨东西南北的四条街道,八条均匀分布的街道,七十二条纵横交错的小巷,* * *同构地在小城构建了一个有序的交通网络。官署、寺庙和巨大的绿色琉璃瓦屋顶是等级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一场伟大的经济改革运动。由于人们对古建筑缺乏了解,或者他们阻碍了城市发展规划的蓝图,许多古建筑在轰鸣声中相继倒塌。平遥古城也没有走出这种变化,还制定了平遥县城的总体规划。按照这个计划,至少要在古城墙上纵横开几条宽马路,并开挖八个大开口,相应地修建一系列高层建筑。1981开始实施摧毁古城的计划。但由于缺乏建设资金,工程进展缓慢。此时,中国的古建筑专家得知这一情况,紧急呼吁政府离开古城。建议最终被采纳,平遥古城因为几十年的经济不发达而幸存下来。今天,在中国4000多个城镇中,平遥已经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呈现中国传统历史古城原始格局和风貌的例子。
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建筑属于中国北方汉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砖砌的每个院落或矮墙都有高达七八米的外墙,有利于抵御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大多数庭院都朝南,以获得更多的阳光。
平遥古民居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主屋保留了西北窑洞的形式。这种窑洞已经不是窑了,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砖砌成的,一般有三到五个洞。一般要在砖洞外砌一个木制的走廊瓦檐,以防风防雨防晒,并配以精美的木雕和各种题材的绘画装饰。大户型还在主屋二层加一层砖木结构,用于会客或充当书房。这些形形色色的风水墙和风水楼都建在主屋的屋顶上,力求在高度上超过邻居,保持风水。
晋剧《三母教子》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早年丧父的调皮男孩,在继母和家人的严格教育下,苦练十年,成为状元(晋剧原名山西梆子,是流行于晋中的一种地方戏,其来历现已难以考证)。
这些造型奇特的冷兵器,在中国古今战争中都有使用。近几千年来,中国有一批批身强力壮、掌握格斗技巧的人专门为别人护送贵重物品,并获得丰厚的报酬。这种民间组织叫镖局。
到19世纪初,远在中国的平遥商人,即使向镖局支付可观的费用,也难以攒下大量财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当时由于平遥一个颜料村的分号遍布北方各省,经常有同乡商人要求商号将其现金存放在附近的颜料村分号,持证书返回平遥,再从颜料村总数中提取现金,商人为此支付一点手续费。颜料村老板雷吕泰预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然而,经过几年的准备,雷吕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买卖货币的方式,即以一种特别设计的汇票代替现金的实物转移,不再随身携带大量现金。
公元1823年,雷履泰正式向东方世家李大全建议,将色素村的生意改为银行,取名“日升昌”。作为投资人,李大全有三十万两,这是他家几代人做生意的积蓄。李大全与雷履泰约定,日升昌的全部经营权归雷履泰所有,并给予雷履泰一定比例的原始股。日升昌的主要客户是各种大公司。这些商行不仅可以安全、方便地转移资金,还可以通过汇票支付各种款项,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关键汇票只有一张,由客户持有,采取认单不认人的汇兑制度。草案还设置了一套以汉字为符号的密码,只有草案行的核心人员才能看懂。汇票号码也是3到5天后送达,让掉单的人有时间挂失。每一份草稿都有专人填写,除了字迹是圈内人熟悉的,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换这些密码。今天,我们仍然很难破译这些神秘的汉字。
根据路程长短,票号收取23%-78%不等的汇款费用。由于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汇款周期通常很长,所以银行利用这段时间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商家,并收取利息。现在查不到银行利润的具体数字。可以明确的是,日升昌大股东李大全当初投入30万两本金,为李家创造了百年1500万两白银的分红。
每天由财务室汇总各分号和总号的业务情况。财务室有总理先生总号的所有账目,还有一个出纳和一个帮工负责各种专账。
银行也有完整的报告系统。这一体系的核心人物是方鑫先生,他大多由一个地位和待遇都很高的中产阶级人士担任。各分号的日报表用字母完成。总人数每天接受100多封信,有几十封信需要及时回复。整个银行由大掌柜和一两个助手管理。日常经营管理由出纳汇报,信房先生汇总各分号经营情况,交给大掌柜决策。具体的指令再由收发室传达到各个分号。
日升昌银行全盛时期,总人数由14、15人组成,全国各地有35家分号,每家3、4人。整个银行系统只有150人左右。
银行伙伴的选择有一套严格的规则。他必须是13到15岁的男孩,相貌端正,必须参加珠算和楷书考试,必须有老乡担保。他的家庭背景必须三代清白。加入舰上三年,徒弟只关心食宿,没有报酬。学徒期满后的一定时间内,工资不会发放给他,而是由票号直接支付给他的父母。银行实行终身雇员制。当这些家伙成熟后,他们将被派往各地工作。若干年后,会有一些专门设计的人力资源单位。日升昌有近十个大掌柜,最早都是小家伙起家的。
清朝时期官员调动频繁,需要转移大量现金,于是这些官员就成了银行最忠实的私人客户。随着银行的全面崛起,无论是政府的救灾款,还是地方税收,甚至是当时的战争赔款,地方政府发行的汇票都汇聚北京,从各个分号提取现金,直接送往国库。
19世纪中期,银行业进入全盛时期。全国银行多来自山西省,共有40余家,其中平遥占22家。平遥成为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全盛时期几乎控制了中国流通货币的一半。在银行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用假汇票行骗的案例。正是因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后人很难拿到使用过的汇票。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唯一一张完整的一百年前的钞票。可能因为当时的笔误已经作废了,不过还好流传下来了。这是日升昌银行当年的通信。这本账本记载了道光二十年(即1840)日升昌银行的部分账目,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银行账本。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银行屡遭巨额亏损。到了1920年代,平遥钱庄彻底衰落。从1823的第一家银行日升昌诞生,到对面的最后一家银行宝丰龙冠,平遥的银行已经存在了整整一百年。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处,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整个寺庙的寺庙都布满了彩色的塑料团,大的有三米多高,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有2050张* *,保存完好的有1566张。历经六七百年的建设,在中国被誉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彩塑艺术宝库。
进入双林寺后,就是王者之殿。屋檐下是四尊三米多高的巨大雕像,俗称四大金刚。大金刚的眼睛镶嵌着玻璃珠,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这是中国特有的装饰手法。在进院的释迦牟尼殿里,佛陀释迦牟尼高高地坐在中间,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站在左右。整个释迦牟尼佛殿的墙壁上布满了彩色的雕塑,讲述着从佛陀转世到涅槃的传奇故事。200多个人物,身份不同,表情各异,穿梭于建筑和岩石之间,构思和构图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进院还有一个罗汉小厅,里面塑有十八罗汉。罗汉的意思是一个值得世人尊敬的人。古代艺术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天赋,使这些罗汉像成为中国佛教造型艺术由程式化向个性化过渡的明显证据,被人们称为杰作。
双林寺二院大雄宝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筑,因佛能降伏各种妖魔,故又称大雄。这三尊大佛都是佛的三个化身。
千佛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东面,殿内有500多尊彩塑。主造像观音菩萨,体态随意,面容恬静妩媚,是菩萨造像中少有的异作。他身旁的护法韦陀雕像被称为中国第一韦陀。雕像高1.6米,表情和眼神的协调非常有动感,产生了一种真正的刚强有力的武士之美,是双林寺最杰出的彩色塑料制品。四壁周围的500多尊彩绘菩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佛教圣境。
在千佛殿对面的菩萨殿,主像是千手千眼观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观音菩萨是最同情民间疾苦的,所以最有亲和力。她的形象更像是一个美丽婀娜的少妇,生出千手万眼拯救众生。
位于平遥古城东北12公里处,还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寺庙,叫振国寺。振国寺始建于公元963年,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过修缮。全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近一万三千平方米。
建于1000多年前的万佛堂完整地保持了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大厅近似正方形,巨大的屋顶和屋檐像翅膀一样展开,显示出一种宏伟的气氛。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万佛殿里有十一尊彩色雕塑,描绘的是佛陀和他的弟子。这些雕像是公元10世纪中国寺庙中仅存的彩色雕塑,堪称国宝。二院的三座佛楼始建于明代,至今保存着37件彩塑和52幅壁画。这些佛像和四菩萨造型优美,举止自然,是中国明代(即14世纪)的典型作品。两侧山壁上的壁画融山水、花鸟、人物于一体,以连环画的形式,用简单的绘画技法,细致地描绘了佛陀不平凡的一生。这棵古老的槐树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伴随它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僧人。虽然不到三米高,但造型奇特,是振国寺中的奇观之一。
平遥位于中国北方传统农业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夏天多雨。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高粱、玉米,耕地近80万亩。到二十世纪末,食物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
古城中,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保持着农民的身份,但他们没有土地耕种,大多经营着各种小生意,成为古城中个体户的主流。
生活在按照惯常的节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种声音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回荡。
生活是鲜活生动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