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震的历史记录
2.“(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地震震门户。8月28日,飓风猛烈,官仪门和官校大门倒塌。东岳帝堂破。北门城楼建了一半,城从东北到西南,窝棚全废了。洛阳桥断了。城内石作坊已赶倒六栋”(县志,卷十五,杂志)。
从上面两段来看,1607的第一个月好像只发生过一次地震,其他古建筑的破坏都是八月份的飓风造成的,与地震无关。但当我们细看现存文物上的铭文,细读其他文献时,发现这两条信息的描述过于简略和不完整,容易产生误解。事实上,1607年8月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飓风、暴雨和潮汐一起到来。主要是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我们不得不尽可能完整地了解几种建筑的成因和状况。洛阳桥在1607年8月地震中倒塌,在1604年冬季地震中未受损。
1.“万历三十五年秋震,桥皮、大石梁落海,桥北塌四尺,南塌四尺。”(姜鸣直隶《重修洛阳桥》1609年刊石,现立于洛阳桥亭)。
2.“万历三十五年,大地震,城墙剥落,破败不堪。这座桥尤其重要。但桥北的石桥在南四尺以下坍塌,潮水太低,人无法行走,深深的脚趾剥落,只剩下三四只耳朵”(同上)。
3.“万历三十五年,大地震,一座桥,北方一片萧条。知府蒋至立修(《府志》卷十《锦江县桥渡洛阳桥》)。
4.“万历三十五年秋震,洛阳桥崩,大梁堕海,故址渐消”(《傅旨》卷三十《明桓蒋至立传》)。
5.“万历三十五年,大地震,桥塌了,遗址萧条。知府蒋至立修,桥南有晋江詹县董,桥北有惠安李等董(《县志》卷二整治桥渡洛阳桥)。
6.“明万历三十五年,桥筑于北,夷人李与董”(《府志》卷十,桥跨惠安县洛阳桥)。
7.“会有大地震(1607年秋),洛阳的桥要断了,太守姜公图来修。.....南边不过有一两座桥坏了,栏杆蛀了耳朵,可以修理修理。桥北很远,水路在动。堤岸的深脊现在是平坦的沙地,水在溢出,流过小溪。风浪再咬它,深趾剥落,梁崩南四尺,潮涨消,人不能行。”(明代崇祯十年版《静笔集》卷八《重建万安桥北》,泉州图书馆藏)。
8.“震前桥大,众捐修”(《静笔集》卷八《郡太守蒋公圣寺田》)。这些资料确凿地表明,洛阳桥是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秋震中受损的。蒋至立的石碑还在,没有错。李光金是泉州人,亲身经历了这两次地震,而《井碧记》是阿明版,记载的情况绝对可靠,所以1607年秋泉州又发生了一次强震是毫无疑问的。在这次地震中,洛阳桥北桥基下沉四尺,几个大石梁断裂,桥墩倾斜,水道移动。损坏非常严重,是洛阳桥建桥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坏。全州第一山狄青宫(即东岳庙)在1607年秋地震中倒塌。
1.“三十五年秋,大地震,飓风阴雨,清帝宫尽毁,帝如烂尊”(《静璧记》卷八,重修第一山清帝宫)。
2.“万山第一峰曾是狄青宫。万的庙还没到他的年龄就塌了。”(《静笔集》卷八《帝尊录赞》)。
3.“万历三十五年秋,大地震,飓风连日,清帝宫毁,皇帝脸色不好”(《傅之·卷十六·殿观》)。
东岳庙曾经是泉州著名的古建筑,规模宏大。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后重建。它在1607年秋天的强震中倒塌,连雕像都被压坏了,非常严重。所以史料中明确记载1607的秋天是由地震和大暴雨引起的。1607秋季地震期间,景清寺
1.“万历三十五年秋震,楼因风雨摇摇欲坠,天甚不好。楼坏了就修,对了就拔高。.....始于万历五申年(1608)六月,止于酉酉年(1609)九月(明代李重修寺碑文,1609年九月立碑,今寺)。
2.“万历三十七年,大地震,楼房倒塌,而寺内房屋占百余人,污秽不堪,尽毁。知府蒋至立和知府李捐资重修”(《县志》卷十五,《杂志·庙与庙》)。
3.“景清神庙...曾为知府所庆,万历年间先后为知府蒋至立所建(《府志》卷十六《坛庙观》)。
4.“是岁月的腐朽,也是风雨的可贵。房屋虽未倾覆,但若刮伤,若修补,仍有光,终必倒塌”(《静笔集》卷八《重修景清庙以养缘》)。
泉州景清寺始建于宋代,至明朝万历年间已近600年,历代都有修缮。《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编纂中没有记载其在1607秋地震中的破坏情况。但是县志虽然提到了寺观的震害,但是日期却错定为1609,也就是万历三十七年。幸运的是,李光安撰写的重建景清寺纪念碑的原始碑仍然存在,明确指出它是在1607年秋季地震中损坏的,这可以纠正县志中的错误。因为在隆庆(1567 ~ 1572)修过一次,经历了1604和1607两次地震,但并没有完全倒塌,只是“楼日摇摇欲坠”,房子倾斜,楼角坍塌,只好在65433年毁掉。从耗时一年零三个月的工程来看,损坏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泉州芝罘衙门大门和泉州付雪邢星大门均在1607地震中倒塌。
1.“八月二十八日(万历三十五年)飓风,损毁官仪之门,官学之门”(《府志》卷七十三《香邑》)。
2.“八月二十八日(万历三十五年)遭飓风摧残,府仪门、府学门倒塌”(《县志》卷十五,杂志)。
3.“(万历)三十六年(据:1608),陈之真、李知县,修明伦堂蓟门、凌杏门”(《县志》卷四《校志》)。
4.“(万历)三十七年(1609),殿遭破坏,知府蒋至立修复”(《府志》卷十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