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每个国家最多有多少军队?
三国兵役制度形成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征兵制。建安年间,曹操、刘备、孙权由于战争旷日持久,逃兵增多,人口减少,招兵难,开始以不同的名义逐步实行天下兵制,以保证兵源。曹操把士兵的家属集中起来,作为人质,从中获得预备兵。其兵谓之兵,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他家被称为士大夫或军户。士另设户籍,从私户中分出,其后代代代当兵,士兵及其家属开小差罪。同时规定贵族女子不得外嫁,丧偶女子死后仍应嫁给世家子弟,以此来繁衍世家子弟。吴还实行带兵世袭制,将领世袭。他手下的士兵也是世世代代互相攻击,家人都和军营住在一起。三国时期,除了世界兵制之外,军队以募兵、投降、征兵制为补充。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少数民族中获得了大量士兵。如魏国的乌桓兵、凉州兵,蜀国的华南飞军、骚兵,兵。
三国沿袭汉制,建立养老制度。士卒死了,就该埋了埋了。魏曾规定,要把他们送到家中,官员要设祭。对伤残军人,免徭役,赠土地,赠牛,分米粒。
管理和培训制度国家重视法治,有一系列管理和培训制度,并严格奖惩,保证执行。魏军一直把曹操的官能令、军令、败兵赔偿令作为治军的法律和制度。其主要内容有:行军、列阵、攻防、宿营和军舰停靠等。,都必须按指挥信号行动,违令者斩首;战场上的士兵跟随自己队伍的旗帜,绝不能放错位置。临阵脱逃者将被斩首。藏匿逃到军人身边超过一天的家属,同罪;行军不能损害庄稼等。还规定将军出征,战败者赔罪,战败者免官衔。三国将军出征或镇守时,都将家人扣为人质。魏、吴还设置校务,监督军民的隐蔽事务。军队有轮换制,魏蜀休假人数往往是五分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军事训练,都建立了训练基地。诸葛亮在成都附近用八阵法练军队,曹经营玄武池练水兵,孙权利用江湖练海军,效果显著。魏每年立秋后都要举行阅兵式,绰号“管兵”。
后勤保障系统三国军队的供给主要由政府组织。军粮和军费依靠租金和开荒收入,开荒收获的军粮比重很大。荒地里有平民村,也有军事村。魏国的兵站分为军站和军户站。军队屯田,主要由驻扎在吴蜀邻近地区的外军,按建制由各级军官管理,耕防结合,农战结合。军户垦荒由农官、武将、武将、武将管理。蜀郡屯主要位于与魏接壤的汉中,有时与农民一起犁地,但原有建制不变,由地方长官担任督军,指导垦荒。吴的大部分军营都是军人及其家属耕种的。吴还实行侍城制,把几个县市分给统军将领,用他们的租金收入供给本部和麾下将士。为城服务的数量取决于官职的大小和带兵的数量。
武器装备由政府车间制造,并由军官监督。相传蜀国诸葛亮曾被改造成十箭弩,装备部队。各国都有造船基地,吴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造的“长安”号可载兵士千余人。物资运输主要靠牛、马、骡、驴和大车。据说蜀国用“木牛流马”运送物资,提高了山区的补给效率。
此外,三国在汉代采用了边防烽火台制度,并修建了守望、警报等通讯设施,以沟通首都与边防、总督与下属之间的联系。军令文书由驿站传递,魏国也有急信插鸡毛的制度。
三国兵制的突出特点是:中央军建立中外兵制,普遍实行天下兵制和大兴军营。这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产物,适合军事斗争。但后来,外来势力扩张,到了东晋,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和指挥。兵制具有很强的个人依赖性,直接影响了后世士兵的劣根性和门阀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