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历史
郡属异代,唐朝属昌乐郡。福建王阎正,改东都。宋属福州。袁属于福建省福州路。明清属福建福州。民国3年,废弃的房子属于东路;同年,改为民海路;16路废省直管;23年属于第一行政监察区;24年,改为第二行政监察区;32年,归第一行政监察区管辖。
1949 8月15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旧制。1950归属闽侯区,1956更名为晋江区,1958社区化,1959再次归属闽侯区(1971年闽侯区更名为莆田区),19666。1983划归福州,分为21个人民公社。1984年,真正的行政机构分离,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2个镇,19个乡,随后7个乡相继改为镇。
汉代建安元年(196),福建闽郡位于后官郡,属于会稽郡南部的一个校尉。晋太康三年(282),侯官析元丰、马文两县,均属晋安郡。南朝梁中年时期(502-519),后官与元丰合并为东后官。隋开帝九年(589),元丰改名。十二年(592)改称岷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岷县分侯官、长溪、新宁(长乐)、马文(连江)四县。贞观五年(631),后官并入岷县。吴二年(702),恢复后官郡。永泰二年(766),后关西部设永泰县。贞元元年(785),梅溪场(后为闽清县)位于北方。元和三年(808),后官并入郡,元和五年(810),恢复后官郡,福建郡和后官郡均属抚州。五代金天福六年(941),福建郡改为长乐郡,次年恢复原名,当时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淮安郡设岷县,后关、岷县、淮安郡属抚州。袁属于福州路。明朝万历八年(1580),淮安县并入后关县,从此岷县与后关县并立,同属抚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次年两县合并,以首字母命名为闽侯县。1913闽县和后关县都是闽侯县,属于东路(闽海路)。民国31 (1942)年,在部分县治地区设立福州市筹备处,县市从此划分。1944更名为林森县。
1949 8月16解放,1950改名闽侯县,隶属闽侯地区。1956三月省直管,八月改福州(或者,1958归福州)。1959属于闽侯地区。1971年属莆田地区(闽侯地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返回福州。
县政府先后设在西涧、徐溢、上甘州和螺洲。1970年,县人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闽县部分在宋代分为12都城,在元明时期分为凤池西、凤池东、金、金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山东、崇山西、华凯东、华凯西、赞县、安仁12都城,清代保持不变。后关县部分宋、元、明、清都是桂枝、东晓、小喜、叶盛、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武陟等乡镇。淮安县部分地区在宋代被划分为10个乡镇,如感应、崇野、灵山、霸州、成平、石峰、积德、后关、乐瞳东、乐瞳西等,元朝仍沿袭其旧风格。24年,分为鼓山、南岗、凤山、胡大四区。民国34年,撤销地区部,辖27个乡(镇)。
1949分为开民、麻江、闽亭、虎屿、上干、南岗、南屿、后关8个镇,以及松谷、双月、平原、西宝、京平、金山、凤岗、晓南、沐源、通口、九峰、官园、甘蔗、白沙、左洋。4月,1955,徐溢、五山、番禺、杨琪划归福州。1956分为程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七个区。
永泰薛姓始祖西仲,因分封薛国而得姓,以封建城名为氏。他的祖先是黄帝之子禹阳的第十二孙西仲,后人以国号为氏。
有些后裔是虞舜继孟尝君(田文)之后的后裔。薛姓出生地山东济宁、滕州、山西运城(古河东薛氏)。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陕西、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薛氏家族众多,占全国人口的63%。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薛人口已增至72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0.53%,居第35位。第一个渊源来自任氏,出自颛顼为帝时,黄帝幼子渔阳的封地,属于聚义氏。
相传薛的祖先起源于古任姓部落,是人类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元和姓氏纂修》、《新唐书》、《通志》等史料记载,,黄帝一生有25个儿子,成年后都以德区分,被冠以十二个不同的姓氏,分散在全国各地。
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为帝时被任命为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被任命为任侯。渔阳子孙以城为氏,形成任氏。后来任氏几经发展壮大,人才繁盛,分支众多。
[2] [3]《左传》滕侯和侯雪争论了很久(隐居十一年),侯雪说:“我先封了!”鲁隐公害怕很多封建势力,就派他的羽父去对侯雪说“不敢与朱仁争”,就是不敢与朱仁争,以示尊重。奚仲,渔阳的第十二孙,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因其思维巧妙,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政(官名),专管天下车辕。因此,习钟被视为汽车的创造者,受到后人的敬仰。
车辆的发明和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国文明的步伐,大禹授西中学(今山东滕州)为邑,名曰侯雪。喜忠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自豪。许多人甚至以薛为氏以示纪念,这是薛氏家族的开端。
后来,习仲曾迁居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4]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每六十四代,记载的时代分别为:范→楚→李后陵→宣武侯房→哀侯堡→庄后园→平侯贵→赵厚之→夷→桓侯边→康侯安兴→丁公箱→公侯上→京侯卫。
战国末年后,雪帝地位日渐衰落,最后沦为一个村落。但薛人念念不忘祖先的祖宗,后来以国名为氏,仿薛公子登,称之为薛氏。
第二个渊源出自桂氏,[5]出自齐国宰相孙顺之田婴的封地薛,属聚义。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父亲是田婴,在周浩王五年(在九年,公元前365,438+00)成为齐国的宰相。曾被田封于薛(今山东藤县),为薛地,故又称,号荆(荆作)。
田婴死后,攻打冯,仍以雪帝为食邑。田文病逝后,无能的哲学家们争权夺利,乱成一团。结果齐国和魏国联手灭了它。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郭雪被秦国定为薛军,田文的后代彻底失去了封地,子孙流散在全国各地。汉代以后,一直到魏晋时期都设为薛县,最后在隋朝被废黜,成为滕县的领地。
西汉初年,孙田国、迁居(今安徽宿县)居住,赐邑名,故田改为薛[6]。第三个起源源于匈奴,源于汉朝的匈奴,属于汉化改姓。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部落,又称胡。战国时期,匈奴开始与中原政权接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影响着中原各地。直到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才逐渐消失。
匈奴通过战争、和平和靠近城市,在很多方面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薛家在匈奴的来历不明,今已无从考证。
它只记载在史书《舒威裴孙情传》中。[7]土井,山西石楼西北十五公里。
匈奴最早活动于现在的蒙古高原,东汉时因内斗而一分为二。后来南匈奴在南方加入汉朝,几经波折最终定居山西离石。由于长期杂居生活,与汉族接触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抛弃了原有的游牧生活,定居农业,呈现汉化趋势。到了魏晋时期,甚至改为汉姓,匈奴民族薛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然后逐渐汉化。
【8】起源四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鲜卑拓跋部赤干氏族,属汉姓。[9]赤干族起源于鲜卑拓跋部赤干族,又称雪干族。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西起,投降绥远直至五原以西的部落,定都乐圣(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首领李傕派太子到魏国驻洛阳十七年(公元261~277)。
晋怀帝司马炽(306~311)年间,拓跋部首领拓跋,被晋封为大汗、代公。司马曜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鲜卑国被苻坚灭。晋太原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复兴国家,改国号为魏(北魏)。
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鲜卑人进一步吸收汉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的支持,促进胡汉融合,北魏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进行一系列汉化改革,要求朝廷“禁、破北话、改姓、定族姓”,迫使鲜卑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汉化,将自己的姓氏用两三个以上的字复合起来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被申斥的干部被改为薛,成为薛家的一员。【10】起源五源于突厥人,出自唐代突厥雪燕陀。
福州历史简介福州,福地之州,因城内有屏山、乌石、玉山三座山,故别号“三山”。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泛种植榕树,城内绿荫满布,又称“榕城”;此外,还有“河沙”、“东岳”、“左海”等其他别称。
“福州小吃”是福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力与福州美食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头、鱼丸等。享有很高的声誉。台湾省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子丸、扁肉燕,男女老少百吃不厌。”
福州餐饮(集团)公司美食园生产的1997“平板肉燕”、“太极芋头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逛八逛不出福州”。
意思是福州美食风味独特,村民舍不得离开。1.鱼丸2。太平燕3。锅侧糊4。芋泥5。轻蛋糕6。面条7。红烧8。春卷9。肉丸10。石油?11.蚝饼城市标志——“三山一水”雕塑:城市树——榕树:福州种榕,自古以来蔚然成风。
市果——福聚:福州盆地盛产柑橘,尤其以柑橘为最受欢迎的花卉——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民间手工艺品——“福州三宝”“荣成三绝”: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品被称为“福州三宝”。
距今1500多年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荣成三绝”。传统艺术-闽剧、平话和樊氏:闽剧也叫“福州戏”。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为代表的闽菜,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景区。这个城市有150多个著名的历史遗迹。
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五塔、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福州碑林”之称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王德正碑、有书法艺术瑰宝之称的李巫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下西洋史料的碑、 而被誉为中国石史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也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福州的历史福州简称榕,因为市区有很多古榕树,所以也叫榕城。邮政编码:350000,电话区号:0591。它是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北纬25° 15 '-26° 39 ',东经118° 08 '-120° 37 '。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和莆田市接壤。城里人住鼓楼区五山路。现辖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五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六个县,福清、长乐两个市和琅岐经济区五个区、六个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2004年末建成区面积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660万,其中城镇居民243万,户籍人口609.39万,其中城镇居民16。全市有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镇(含2个民族乡和妈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福州历史悠久。夏朝属扬州,商朝为福建七省之地。战国时为越国,秦朝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唐玄宗设福州为大都督,是命名福州的开始。福州宗教文化丰富,素有“佛国”之称。有六大佛教重点寺庙(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后山临江临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它被称为荣成和温泉城,以及“江南胜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9度,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月至11月。名山有孤山、旗山、青芝山。著名的陵墓有王墓、李刚墓和林则徐墓。著名的园林有西湖、南方公园和烟台山。著名的佛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和三峰塔。著名的桥梁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等。著名的住宅有林汉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等。
福建省福清市历史名镇义都镇位于福清市西北部,连接三地,北接闽侯县,南接莆田市,西接永泰县。
该镇土地面积108平方公里,是福清第二大镇。宜都山区面积654.38+0.5万亩,耕地面积865.438+0.000亩。素有“九山半水半田”之称,是福清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重点镇。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54.38+0.47亿元,财政总收入654.38+0.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96元。义都镇,历史名镇,辖6个行政村,1居委会,128自然村,总人口11000余人。
宜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福清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丁煌(南宋状元),是宜都人的骄傲。
1958之前,宜都属永泰县管辖。因地处永泰,居永泰“三十六都”之首,故称“益都”。1958后,由于“大跃进”炼钢,福清木材资源短缺,全部划归福清管辖。
1994 65438+2月,小镇从农村建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原住村民在经济、政治、法律、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们有的被尊称为福清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侨胞中的南非福清会和凯索托的领导人大多是当地的圣贤。近年来,一大批农村先贤,他们都是城市居民,以振兴家乡经济为己任,在全国各地兴办企业,全面参与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水果重镇宜都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多雾天气,昼夜温差大,适宜水果生产,是福州市名优水果示范基地。主要水果品种有枇杷、青梅、脐橙、桃、杵、乌梅等。
尤其是以果大、色艳、肉厚、汁多、味美闻名海内外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荣都枇杷,更是人人引以为傲的特产。2006年,枇杷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产值超过9000万元。一座新兴的旅游小镇——宜都山,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有一座城堡式的平房——东关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座谢济寺,建于南宋,收藏了宋、明、清的古建筑艺术;还有秀才措和张的《百万家书》。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溯岷江考察益都留下的“画像台”和“三圣石”手迹摩崖石刻。有人把东山村的石门坑叫做“小武一”;有后溪的“东方第一漂”,还有待开发的后溪森林公园;有中央福建特委游击队主要活动据点,福建省委临时办公地1931-1932 * *,可开发为罗汉双福寺革命旧址,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这里有数百处奇异的景观,如位于宜都原始森林深处的桂湖风景区。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初步形成了宜都旅游休闲度假的势头。并正在科学规划、挖掘和开发,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