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建设历史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仅存的水利工程,其特点是不建大坝引水。2200多年来,依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李冰治水是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引水大堤、沙飞堰溢洪道、宝江口进水口三部分组成,科学解决了自动导流、自动排沙、控制来水的问题,消除了洪水,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多个县,1998超过1000万亩。都江堰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雷关、李堆公园玉雷山公园、灵岩寺等。它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因其鱼嘴形状而得名。它高高地耸立在岷江中间,把岷江分成了两条河。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闽江的干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位于东缘脚下,是一条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定很巧妙。它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地势完成了引水的任务,起到了丰枯季节自动调节不同水位下水量的作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割内外河道的堤,称为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有一段低平段。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李堆公园和索桥之间的畅通之路。汛期,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溢洪道在唐代被命名为“石浪岩”、“金堤”,后来又被称为“建水河”。具有显著的泄洪排沙功能,故又称“飞沙岩”。
沙飞堰是都江堰的三大景观之一,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它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是保证成都平原不被淹的关键。
飞沙堰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超过瓶口的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会从飞沙堰本身溢出;如遇特大洪水,会自行决堤,让大量河流回流岷江。另一个作用是,“沙飞岷江从山上奔流而下,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如果让他们下内江,会堵塞瓶口和灌区。沙飞·韦尔确实是个善解人意、难以摆脱的人。把上游带来的泥沙和鹅卵石,甚至是重达1000公斤的巨石,从这里(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扔到外河里,保证内江的畅通,真是妙不可言。
“深淘滩,低堰”是都江堰著名的治水俗语,淘滩是指沙飞堰首段和内江首段要深度冲刷,深度冲刷的标准是古人嵌在河底深处的“卧铁”。年修洗滩至铁卧正合适,保证灌区用水。低堰是指飞沙堰有一定高度,不适合高涌水量和低涌水量。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竹笼和鹅卵石搭建的临时工程;现在已经用混凝土浇筑,保证一劳永逸的效果。宝瓶口是千山(今称灌口山、雷宇山)在岷江长脊上凿出的一条口子。它是人为割开的一个咽喉,控制水流入内江。因形似瓶口,功能非凡,故取名宝瓶口。瓶口右边左边的小山,因与山隔,故名李兑。严格控制瓶口的宽度和底部高度。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格,取名“水泽”,是中国最早的水位计。都江堰渠首、鱼嘴、飞沙堰、瓶口这三个主体工程,在普通人看来可能很普通,很简单,但他们不知道其中蕴含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包括系统工程、流体力学,这些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