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篡位者吗?

不是这样的。

首先,圣旨传下来了。把《传世十四子》改成《传世四子》是不可行的,但古代的是“于”,不能轻易改。另外,在清朝的时候,黄哥和黄哥是合不来的。太子的儿子、郡王的儿子都可以叫“皇兄”,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叫“皇兄”。有些诏令里要写黄哥,以示区别。诏书中只能写“十四子”而不能写“皇帝十四子”吗?这不是不够慎重,贬低了继承人的身份吗?如果皇帝是十四子,那就更难改了。而且野史是满蒙汉并重,取而代之的是汉文,但满蒙不一样。这纯属谣言。

其次,从康熙末年的情况来看,接班人应该是梅·胤禛。所谓九龙占的九龙,分别是大、二、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大哥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终身封禁。二哥康熙五十一年废后,也是终身封禁。九阿哥和十阿哥都是八阿哥的追随者,我就不多说了。十三哥在爱德华二世亲王被废后就很少露面了。有人说这个圈子是被禁止的,有人说不是。反正和康熙早年南巡北的受宠是不一样的。而且他是四阿哥一党,不是皇位的重要竞争力量。

康熙后期考虑的应该只有三四八十四人。

可能从百度百科上知道,父子俩在康熙五十三年鹰死之后曾经分手过。病重期间,康熙帝嫌他忌讳,甚至把他从长春园附近的别院驱逐到北京的皇宫。要不是九哥的求情,他的命就要没了,而且他在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后获得了康熙帝的避讳,康熙帝也不太可能立他(况且从能力上来说,梅是个很有竞争力的人选)。

十四哥很含蓄。很多人认为十四弟是雍正的对手,主要是因为他在康熙五十七年被封为“大将军王”,重兵前往准噶尔。但是我对此有一些看法。第一,为什么只给他“大将军王”的称号并得到待遇,而不是真正的和硕亲王的称号?有人说是为了显示与其他王子的区别,表明对他的重视。不过这种说法对康熙来说太招摇了。他明确表示不会立太子,用这种方式抬出尹贵,太高调,太诡异。不管是什么,都让尹贵很特别,混淆了大家的思维,让八爷党把希望寄托在十四上。第二,康熙六十年末,大将军王引禅回京。次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下令他离开京城,回到西宁前线。根据银禅在西方的表现,实质性的胜利发生在康熙之前的58、59年,记不太清楚了。此时前线没有大的战事,康熙却让他离开了京城。九哥银燕说:太上皇知道他不想让十四哥成功。成功后恐怕很难安顿他。如果真的是继承人,没必要安排那么远,回来后又故意赶走。康熙难道就不怕万一以后继承人不能快点拿回来,朝廷就会被别人篡位吗?所以我觉得不可能把尹禅确立为太子。康熙在太子事件中两度遭殃。这一次,他真的想建立一个继承人。他应该想出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不允许任何失败的可能性。既然立了尹贵,要他在后方磨练,何必舍近求远,给他兵权?不是让他以兵制胜天下。比他儿子和朝廷的争斗可怕多了。所以我觉得他放烟雾弹,一方面是为了给八老爷和十四老爷这种强大的党派以希望,防止他们在朝鲜造成太大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真正的继承人做铺垫,把最大的威胁放在外面。

接下来是三哥和四哥。这两个都是后期比较稳定的异己,但是有区别。三哥虽然得到康熙的称赞,但是写古今图书集成的却是他。我对这个人不太了解,但我觉得这个人很优秀,也读过很多书。早在三十六年,康熙去准噶尔,就亲自带着车夫出行。康熙四十七年,他也是状告银燕镇的人,他的儿子宏声被康熙封了。如果战斗激烈有力,三哥早就应该被雍正惩罚了,所以后期应该威胁不大,或者关系没那么僵。他可能主要是写书,有一种逃避政治斗争的感觉。但这不代表他没有得到雍正的怀疑。从雍正朝给他封号的那一刻,到伊太子死的那一刻,雍正有点看不起他...

再说五四,康熙朝的实学。做了很多事情,两个人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康熙末年战争期间。负责白银和粮食的十四名军官和士兵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他直接去和官员打交道,在文武官员面前也树立了威严,比打打杀杀强多了。

先不说他的影响力。最著名的有九知府都督隆科多和陕甘总督年羹尧。一个可以在前线拘留14个哥哥,一个可以一声令下关闭9个门。以下是九个级长的重要性。隆科多的前一位是托合其,是十二阿哥尹家的亲叔,受到康熙的高度栽培。但在康熙五十年,他被指控与被废黜的太子尹仁合谋篡位。康熙怒不可遏,因为如果不及时阻止,九知府造反的几率很大。有了这两个帮手,雍正继位或篡位的成功率都很大。但是康熙并没有根除身边的这种威胁,也没有更换九知府。一方面,他可能信任朝臣和胤禛对他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许他预定的继任者是胤禛,而他并没有削弱胤禛的权力。

另外,胤禛的李鸿,所谓好儿子好孙子,三代同堂,康熙对皇帝和孙子的宠爱,是不多见的。

从以上两点,我坚信雍正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我没讲。而且不管他是怎么继位的,他在皇帝这个职位上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有资格当皇帝。

至于被质疑的雍正为什么不与康熙合葬,野史说雍正做了坏事,死后不敢见康熙,这是大错特错。

事实是,自雍正继位以来,他想选择的陵墓都在河北遵化附近,也就是现在康熙乾隆所在的清东陵。但雍正在选择万年之地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址。一方面,他要求陵墓不要打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按照皇陵的规矩,他也应该找一个风水宝地,但是他找的地方都不合适。其中九峰朝阳山(东陵附近)有一处是夷王云翔选的。他对此也很满意,于是暗中下令养林烧砖,却等到后来才铲。

后来乾隆修陵的时候,从雍正已经准备好的地方采集了很多木材和砖瓦的原料,证明了他选择康熙附近陵墓的决心和准备是坚定而充分的。后来遇到紧急情况,不得不另选地址,这也开创了清朝两个陵墓的先例。

而且清东陵被盗严重,但清西陵三座陵墓未被盗,为清代丧葬文物和制度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