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潘序伦

潘序伦简介

潘序伦

(1893—1985),又名秩四,江苏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会员。1923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4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会计专家和教育家。生前曾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立信会计学院院长、名誉院长,立信会计图书资料学会会长,中国会计学会、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会联合会顾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担任国民政府会计部会计局副局长、经济部常务副部长,时间极短。终其一生,他都是发展中国会计事业、培养中国会计人才的先驱。有人称他为“现代会计大师、职业教育楷模”,在国外被誉为“中国会计之父”。

20世纪10-20年代,随着实业救国思想的诞生,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在中国应运而生。鉴于当时国内除大银行外,采用新的簿记和会计制度的工商企业寥寥无几,会计界又有不少人有改革旧会计账簿的要求,潘序伦先生于2004年6月1927 65438+10月辞去一切职务,在沪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历史告诉我们,自上个世纪以来,潘序伦先生率先在注册会计师界乃至我国会计界倡导诚信理念,大规模开展诚信教育。潘序伦先生认为,“建立信任”是做人的重要准则,也是会计的职业道德。要忠于会计事业,就要“建立信任”。潘序伦先生认为“建立信任是会计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会计”,这是他的忠诚和敬业精神的深刻体现。“早在1928,潘序伦先生就提出了‘坚守决心,坚守健康,坚守做事,坚守待人,一定能成功’的‘立信’准则,并将其作为处理各项会计事业的训练准则,要求立信会计同仁加以鼓励,坚决将事务所和学校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潘序伦先生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我认为会计人员的信誉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会计业务的生命力所在,所以我把我的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以获得社会的信誉。但是,资本家委托会计师办事,总希望对他们有利。就这样,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一些客户的要求,做了假账或者出具了不真实的证明,获得了会计业务。但是,这种生意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我宁愿放弃这种委托,当时看起来是亏了,但时间长了,会给人一种立信值得信赖可靠的印象,反而会引来大量生意。“潘序伦先生常说,作为一名会计,考99分是没有资格的,只能考100分,因为财务会计账目上容不得任何差错和缺点。潘序伦先生也说过:当一个人真正相信诚实是一种美德,并且做了诚实的事,他内心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任何人做了虚伪的事,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和焦虑。潘序伦先生在立信学校毕业生纪念册上题词:“若孔圣有言:去食去衣,无信立,因立信为立国之首。如果退而求其次去做会计,建立一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相信它,你就不会站立,尽管它是好的和美丽的:你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然后你才能做到最好;这虽然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其实是圣贤所揭示的,而且是显日月的。我愿意服从,愿意和同学一起遵守。潘序伦先生一生重视“诚”和“信”。几十年来,他一直以身作则,这方面的言行不胜枚举。至今读来仍让我们感触颇深。

走了很多崎岖不平的路

我是在1893农历六月,在江苏省宜兴县蜀山镇一个所谓的“书香世家”地主家里发表的。我的家乡山清水秀。历代的诗人和画家,如谢灵运、李太白、白居易都曾参观过。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曾在此置田造屋,并在《橘颂》中说“我来瞻仰(宜兴旧称),航入靖西,忽有想安身立命之念”。他还写了一首诗:“买田阳,羡我老。从一开始就只为西山好。”后人在此建立东坡祠堂,在他生日那天,当地士绅聚集祭祀。参与者至少是学者。行礼时,都戴着各种帽子,插着花羽毛,穿着皇家长袍,向东坡的神龛行跪拜之礼。每次都是我和爸爸哥哥偷偷溜进来看。我的曾祖父和伯叔都是清朝的贵人,我的先父根据排名给我弟弟取名“阿曾”。他的意图无非是要求我们的兄弟努力学习,像他的曾祖父一样,并尊重他的祖先。所以我从小读了很多古文,也参加过一次县考进士。父亲一有机会就私下对我说:“好好学习,将来你会赢得才艺现场的!”“我是在这种封建家庭的教育下长大的,所以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

在我十二岁之前,我在一所私立学校受教育。老师先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然后是我大哥。记得开学的时候,在父亲的带领下,跪在红地毯上,敲了老师三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可以随意用“尺子”对学生进行惩罚和禁锢,即使学生家长看到,也不应劝阻。教室设在家堂,里面有孔子、文昌帝、魁星三神。在晨读之前,你必须向神龛跪拜,我当时就是这样真诚地跪拜祈祷的。1904年,康、梁变法后,废除“八股文”为取士之道,改经、策、文三科考试。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谋略可论时政得失。为了准备策略考试,大哥让我看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和《饮酒室集》。其中有很多文章,比如《彼得大帝传》、《意大利三大开国功臣传》等等,我都会背。所谓文艺,主要是数学,理化,中外历史,地理等等。为此,我大哥特意给我买了很多理化实验仪器和《太西国通史》、《瀛寰全志》、《数学本质》等书籍,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知识。

废除科举后的第二年,宜兴县东南八乡二十四个“大户”聚在一起,商量利用东坡宗祠房屋,办一所东坡高等小学,各族子弟都可以上学。* * *首期招生36人,分为普通班和预科两个班。我当时13岁,被选为正科。据说我正规学科毕业也算是“学者”了。学校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校长和教务主管(相当于教务主任),因为所有学生都住校,所以还有一个主管(相当于学科主任)。这些成员都是由24个主要民族协商推荐的。例如,校长是一个姓徐的老人。他父亲是进士,父亲是举人。监考人姓崔,也是人;舍监是一位姓陆的高级官员。它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还保留着很多旧科举私塾的痕迹,教职员工可以随意骂学生。除了阅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典文学外,还有英语、日语、数学、中外历史地理、体操、音乐等。,可以说和现在的高中课程差不多。因为过去看过这些书,有一点基础,所以年终考试得了第一名。回到家,我告诉父亲,他对孩子总是很严厉,表情总是冷若冰霜。这一次,他终于第一次给了我一个满意的微笑,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鼓励我继续努力。

这里的学生都是男的,在封建中国是不允许女性参加考试的。当时男性可以进入宗族祠堂,女性则被禁止进入家族祠堂。同时,女性也从根本上进入了孔庙。即使在废除科举、建立学校之后,学校最初也只收男生,不收女生;建立女子学校花了十几年时间,但仍然没有男孩和女孩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案例。如果有人提出男女同校的想法,那简直就是荒谬的想法。当时在公共场合,女性不能像往常一样被直呼其名,只能用父母的姓和丈夫的姓。比如我爸像潘,我妈姓江,我就只能叫我妈潘江。我母亲死后被光绪皇帝封为“宫人”,只能叫“潘江石”。由于旧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歧视,千百年来不知埋没了多少优秀的女性。我国妇女在一切方面都与男子平等,并受到《宪法》的保障。这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小学毕业后,我和三哥一起去了上海,考上了杨思生先生创办的浦东中学,一个以泥水匠起家,倾家荡产的人。在那里,我认识了当时的校长黄炎培先生。那时候我十五岁,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所以变得自满。快毕业的时候,我被卷入了交空白卷子抗议某老师严格评分的浪潮中,我被学校开除了。1983浦东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拜访了我的老校友,并赠送了我十八岁时写的、发表在校刊上的一些论文。我说:“我真的很惭愧,很后悔。我是被开除的学生,没有资格做你的校友。”

攀登科学高峰没有捷径,只能努力学习,循序渐进。但我和三哥当时都是青春年少,拒绝按部就班,宁愿越级跳班。记得我在浦东中学读初二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天津高院,结果我们都考上了。我也拿了第一名,三哥拿了第二名。我们的兄弟非常高兴,认为我们明天就可以成为大学生了。没想到,我大哥二哥只让我三哥去,却坚持要我等到中学毕业再进入高等教育。我先父14岁去世后,按照封建礼教中所谓的“长兄为父”制度,所有家事都由我长兄决定。这个时候我只能听他的,但是我很不开心。我认为我的学习比我三哥好。为什么我同意让他去天津理工大学而不是让我去?大哥说:“你还年轻。尽量循序渐进地学习,不要心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我当时没听这些话。直到后来在学校转悠,走了很多弯路,才知道大哥的劝阻是对的。所以每次遇到因为聪明和成绩优秀而沾沾自喜的同学,我总会表明自己的观点,用大哥的话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