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旧中国欺凌事件的作文。
各种不平等条约,马关,辛丑,南京等等。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京城第二次被外族占领。1937年,日本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血案。
1840到1945 100年屈辱的案例数不胜数。
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炮舰的威胁下,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及中英相关条约的签订,正式宣告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结束。从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翻开了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血泪屈辱的可怕历史中的一页。
鸦片战争是道光历史、清朝历史和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有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文章和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是关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的争论并没有随之消失。它带给我们一系列的问题: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中国当时对西方列强的认识是怎样的?鸦片战争的主要历史责任是谁?鸦片战争后清朝是什么反应?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那么,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当时英国确实比较先进,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但是,清朝经济落后,君主专制,官僚腐败,军备松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事物是特殊的,要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很多研究者从战略、战术、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并非处于绝对劣势,清朝有可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但在鸦片战争中,由于清廷的腐朽没落,国家闭关锁国,国力衰弱,即使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处于绝对劣势,还是被打败了,而且是如此的惨不忍睹。我认为,在中国史无前例的鸦片战争中,中国的主观因素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性的失败。那么,清政府主观上犯了哪些错误呢?其主要表现为:无法了解敌人,误判敌人;和战方针不确定,战略被动多变;军政素质低,作战能力不高。改变这些事情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历史老人不在乎中国。
那么,当时中国对西方列强的认识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林则徐注重了解和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势和动向。然而,它对西方列强的理解是什么?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由于时间短、手段少、缺乏翻译人员,他对西方列强的了解非常有限,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军事实力的了解也非常肤浅,所以他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而且由于当时通讯不便,林则徐没有也不可能把自己对外界的了解及时报告给师傅。这和清朝对英国将要发动的武装侵略了解不多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作为此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帝的表现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即使战争爆发后,他仍然不知道英国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殖民主义是什么。可见,当时除了少数先进人士对西方列强有一定了解外,其他人对这些方面的了解都比较肤浅。当时整个清朝对外界都是无知和迷茫的,只听过英文的名字却不知道真相。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是被动卷入战争状态,对外界了解不多。
因为这种情况,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战略要求基本保持不变。然而,清朝的情况完全不同。清朝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多次变化。这不仅因为英国是侵略方,在战争中掌握着主动权,也因为清朝是被侵略方,处于被动地位。也与清朝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和对英国侵略意图的无知有直接关系。清方对敌情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准确的估计,所以和战不定,战略方针多变。时而增兵,时而撤兵,让前方将领不知所措。
因为清朝对国际世界一无所知,外交大臣留在北京才是最可怕的,却不知道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外国军舰在中国港口自由航行等条款才是真正的国耻,其恶劣影响需要近百年才能恢复。
号称“泱泱大国”的中国,被远道而来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好惨。鸦片战争的主要历史责任是谁?
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一个过程。当初有人认为责任在于禁派和斗派,林则徐就是代表。那么,我们来看看。林则徐是否要承担相关责任?
面对祸国殃民的鸦片贸易,作为受害者自然应该严令禁止。关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表现,除了少数人,大部分都是极为推崇的。但我想,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表现真的完美吗?它的缺点是什么?
林则徐于1838+2月31被钦差派往广州,于3月1839抵达广州,于6月25日在虎门销毁鸦片结束。短短三个多月,中国禁烟史上出现了类似虎门销毁鸦片的重要胜利。但在这里我怀疑,鸦片问题能不能靠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圆满解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雍正就开始禁烟了,但是收效甚微,而且愈演愈烈,说明禁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林则徐曾说:“鸦片一日不尽,臣一日不归!”
在中国,任何一个上过中学的人,或者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林禽上台后向中国派遣特使,他没有深入调查鸦片流行的原因及其流入的渠道和路径,也没有详细调查贩运鸦片的英国商人的强大民族背景,也没有认真评估禁烟后可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造成的危害。连林则徐都没有完全看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住在皇宫里的道光帝。
林则徐派兵包围英国商业馆,切断广州与澳门的交通,下令中止中英贸易。林则徐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任务性质早已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从在中国打击针对外国人的鸦片走私转变为中英官方之间的谈判。林则徐的对手不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鸦片商,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然而,整个中国社会,在外国和夏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根本没有外交意识。一个没有外交意识的国家,不会意识到外交的严肃性。把英国政府的代表关起来,完全没有外交意识,没想到会造成严重后果。英国驻华商业督导员被软禁后,作为英国政府的代表收缴鸦片,交给中国政府,实际上把清政府禁止走私的国内行动变成了两国政府的谈判。对此,清政府并不知情。虽然当时的中国没有什么外交意识,但是英国这种到处侵略的强盗国家,没有外交意识是不可能的。以至于英国叫嚣要用武力从中国“光复”。这次两国谈判虽然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但无疑成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个因素和重要的催化因素。
林则徐开始禁烟后,他对敌人的判断是否完全正确?当林则徐在广东缴获并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政府作出了从6月1839到6月11侵略中国的决定。这时候,当整个清朝都在为虎门上空燃烧的鸦片味而兴奋的时候,战争的魔鬼已经出现了,虎视眈眈,鬼鬼祟祟。
当战火即将在中国燃烧的时候,林则徐根据自己对外界的了解和分析,得出了不必担心“边患”的结论。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最初的几份给道光的奏折中,并没有具体的边界纠纷问题。林则徐认为,持“边患”论的,不仅仅是反对在首都等地吸烟的人,还有易法等人。所以,他把英国侵华的消息从外国人口中得来,归结于义法的造谣和恐吓。虽然林则徐后来意识到英国是在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他用西方的消息五次召集沿海各省备战,但似乎有些晚了,尤其是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
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大举侵华也缺乏全面的认识,这必将影响广东战备的加强。至于其他沿海省份,战备工作更是雪上加霜。就这样,中国没有意识到英国政府已经把军舰开到中国了。除广东积极准备外,普遍毫无准备,对抗战采取被动态度。
林则徐确实拥有相当多的英国情报,成为清朝最了解英国的官员。那么,他为什么没有看到战争不可避免的趋势呢?这与林则徐分析资料时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有关,导致根据翻译材料分析时出现很多错误判断。虽然林则徐的判断是错误的,但在“中国”的语境下,还是符合自己的思想逻辑的。
林则徐在后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并不像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英明。历史上,林则徐卖烟的措施吸引了英军,鸦片战争开始,林钦柴从美国商人手中买了一艘1080吨的大船“剑桥”号,在船上装载了34门英国大炮。然而,林禽-柴并没有命令清军将这艘远洋巨轮驶向大海与英国船只作战,而是停在珠江口对面,作为英国船只的障碍,并将其作为炮台。结果,英国水兵爬上船,带着枪开走了。
但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事件中,林则徐在某种程度上是应该承担相关责任的。客观来说,林则徐受到当时历史的局限,他的表现比后来的汉奸要好得多。林则徐身上体现的局限性,就是整个清朝的局限性。虽然林则徐在外国列强入侵前后一直在努力快速摆脱这种局限,但历史的发展绝不会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翻天覆地。反正当时的中国需要这样的先进人物,需要“为国而生,为祸而乐而避”的爱国人士。我们不能盯着林则徐的一些瑕疵。我们要记住,那些瑕疵只是整个清朝瑕疵的一小部分。
后来,有人认为责任在放松派和平派,他们的代表是张穆阿和齐山。应该说对后者的认识比前者更进一步,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历史告诉我们,张穆阿之流只窥道光之所想,道光之所言,道光之所为,所以张穆阿一直得到道光的支持和信任。因此,鸦片战争的责任主要应由道光承担。
然后,让我们看看道光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英国以虎门销毁鸦片为借口发动对华战争,只是借口和导火索,不是战争的根本原因。那么,禁烟有必要吗?禁烟运动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不仅要禁止,而且要坚决禁止。但是如何禁烟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国际外交和其他方面。因此,这场禁烟运动决不能被视为中国的内部事件。作为一个君主和政治家,道光应该已经看到或预见到这一点。对英国殖民者可能的反应——政治、军事、外交、贸易——采取预防措施。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历史往往因为这样一个人而走上不同的轨道。
1840 65438+10月,道光下令林则徐断绝一切中英贸易,并呈上起诉书,宣布所有国家。。由于对世界大势的无知,道光没有也不可能想象到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战争——英国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即将爆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但就清朝而言,对这场战争毫无心理准备,更谈不上物质准备。
道光太无知了。道光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一无所知,但无知者无畏,他依然对英国的坚船利炮不屑一顾!从道光口中传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英国到新疆各地有没有旱路?”一个在康熙年间已经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口中重现。这是道光的悲哀,清朝的悲哀,中国的大悲哀!
道光太勇太昏庸。在连续的军事失利和妥协派的鼓噪中,懦弱的道光帝由战转和。事实上,他可以在天津大沽登陆后,等待侵略军集结歼灭。这场战争不会失败,当然《南京条约》中也不会有耻辱。因为那时候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深入中国去征服中国。只要最高统治者下定决心打持久战,不因为侵略者打到首都就不敢投降,那么今天中国的历史将被改写!
道光在用人上太粗心了。他派去对付英国侵略者的钦差大臣中,除了林则徐,其他基本都是无能之辈。齐山、易山、易经等人相继派出,只会削弱中国对英国侵略者的抵抗,只会向侵略者妥协求和,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极大愤怒,使民怨沸腾。事实上,清军官兵虽然在多次战斗中顽强抵抗到底,英勇不屈,但多数情况下还是一触即破,或者有教练带头逃跑。
总之,像张穆阿和齐山这样的人是理解道光的意志并按照道光的意志行事的。张穆那一代人背叛和误解了这个国家,最终的总根源是道光。道光应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负主要历史责任。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中华文明史的耻辱柱上,这将成为后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警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反应是什么?在这场战争中,清朝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大,但最根本的错误是没有人能及时认识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战后主持军务的人也没有人能真正思考失败的原因。包括最会思考,最了解西方情况的林则徐。更让后人难以想象和恐惧的是,这并没有伤害到大清王朝,反而非常不痛不痒。条约签订后,清朝恢复歌舞升平,因战功不佳而下台的官员大多恢复。似乎一切都没变。即使是最基本的防御设施,恢复后的炮台,也和以前一样,仍然无法抵挡列强的炮火。可以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代价完全浪费了。但是邻国日本的大门在1850被美国人的轰炸打开了,很快吸取了教训,走上了改革之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是不可逆转的。真正可悲的是,中国在战败后没能及时走上自强之路。由于未能及时吸取教训,清政府的屈辱地位始终未能消除。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不思进取,顽固不化,逐渐将中国推向更深的灾难,最终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比鸦片战争更可怕的战争不断重演,比《南京条约》更残酷的条约不断出现。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改变,在当时的中国,是那么的微弱,影响是那么的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走向独立等轨道的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