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 35鲁对后世道教有什么贡献?
陆公元406-477年生于浙江婺城。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士、改革家、南天师道创始人。
鲁少年时喜欢文学作品,先学儒学,后学河图曲径。由于对家族官僚的世俗生活不满,他隐居在云蒙山。
据《古迹略览》记载,公元461年,陆从京都游历到江西九江。因为仰慕庐山的胜景,他选择了庐山东南麓的金鸡峰,开始修建道观,取名太虚观。公元461至467年,收徒传道,扩大了寺庙规模。太虚观的兴起不仅扩大了庐山道教的影响,也为他创立南天道奠定了基础。
太史三年(公元467年),宋明帝命江州人请鲁、来京传教。他在北京期间,朝中所有大臣都听佛法。后来,宋明帝突然患了重病,鲁就带领众人筑坛建庙。宋明帝病情越来越重,也引起朝野震动。
鲁一生为道教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整顿和改革江南石天道教组织的混乱局面,收集道经,制定道教斋戒仪式。他认为“斋戒是求道之本”,主张“作为妓女,要拜;口中有恶言,舌中有拙,故班中诵经;心中有贪、有怨,故造以思神。”他还说,用这三种方法,可以洗心炼线,斋戒的意义也是如此。他在总结前人斋戒法器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戒制度,撰写了一系列斋戒法器书籍,不仅使道教斋戒法有了系统的仪式纪律,也使斋戒法器理论更加完备。陆在整理道教典籍的同时,还创立了“三窟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教典籍、编纂道教文集奠定了基础。
江南石天道教经过鲁的整顿改造、道经的收集整理和道教仪轨的制定,促进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贵族道教的形成。他的“南天教道”与北魏寇改革的“北天教道”一样,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