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全国高考历史的“分析”

一.审查问题

即阅读问题,掌握问题的具体要求,如背景、原因、过程、本质意义、真实目的、命题、评价、危害、历史意义(影响)等。,并弄清楚这个问题要回答多少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省时省力。

二。阅读材料

考完题后,明确了具体的出题要求,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带有“问题信息”的材料。阅读材料时,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了解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材料各段的衔接,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尤其注意主要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以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都很长,只能从试题中摘录一小部分。开头和结尾往往是为了回答问题;省略的省略号是次要的,两边留下的肯定暗示了重要信息。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的词语和材料的出处,如“节选自……”和“注释……”,这些也能给我们提供有效的信息。有些史料难懂,或者知识面广,或者没有出处和注释。遇到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暂时抛开原文,看完题再关注问答。

三。链接(过滤和筛选知识点)

在阅读完资料,提取出有效信息后,一定要结合自己从课本或学案中学到的知识,结合课本或学案中的知识点和资料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解决分析材料题的关键。“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分析材料题的重要特点。虽然分析材料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无论多新,都必须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道题对应一个知识点。只要把提供的材料定义好,放到教材的单元、课目、标题中,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痕迹和突破口,抓住突破口,顺着线索找到答案。

第四步:回答问题

这是解决材料分析问题的立足点。在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题判卷,根据问题联系课本知识,找到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连接点,以此为起点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