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牌文化存在了多少年?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黄河、长江、珠江等举世闻名的河流。从涓涓细流到巨大的浸没,一波三折,流入大海。乡下的河流密如蛛网,上面布满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桥梁。中国古代的桥梁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半坡村,陕西Xi安发掘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村子周围有一条宽约五六米深的护城河。如果你想穿过护城河,进出村庄,你必须有一座木桥,哪怕是非常简单的木桥。

中国古代历史或诗歌中有许多关于“梁”的记载。这些横梁可能是木制的,或者有一些高架部分,如堤梁。更早的桥的记载是在殷都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的一座横跨漳水的“巨桥”(据《通典》,在河北曲周东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攻陷朝戈(今河南杞县),命南公围“造巨桥之粟”(史记周本纪,又见《吕春秋·沈大岚》、《淮南子·朱树勋》)济贫。《水经注》张水条:“巨桥亭西旧梁横水,故称‘巨桥’。”这座桥的修建应该早于这个时代。

在此之前,约公元前1134年,周常(后为)人“迎魏,筑舟为梁”(《诗经·儒雅·大明》)。这意味着当时的临时浮桥是由船只建造的。

据《华阳国志》记载,秦朝(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李冰守时于蜀中,在四川宜州(今成都)修建了七座桥梁,其中一座名为“堰桥”,是唐朝宰相李继孚(758-814)在《元和知止》中解释的。铁索桥的传说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左右)。据陕西宝成(今撤销并入勉县、汉中市)范姜桥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的记载,在桥头所建碑上记载,为西汉将军(?-公元前189)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这座铁索桥建在宝成马道驿的寒流上。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了砖石拱桥,王维都邑(今河北临漳西南)的都史桥,晋代洛阳的石拱桥。

从上面的简介可以看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桥梁。桥梁的基本类型不外乎梁、拱、索、浮。中国古代造桥者充分利用仅有的竹、藤、木、石和人工冶炼的铸铁或熟铁,根据丰富的成败经验,发展出色彩斑斓、造型美观的桥梁。中国古代桥梁的一些结构形式被现代桥梁借鉴,并不断推陈出新,对国内外桥梁建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木梁桥

木头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所以古代的桥大多是木制的。大多数重要的木桥都位于历代的首都和经济、军事要道上。

木桥就是简单的简支木梁桥。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木梁桥是秦朝都城咸阳的渭河大桥。汉代称中威桥。据《三辅黄图》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立咸阳为都城,引渭水入京,渡桥南下。桥* * *有68孔,总长约544米。这是一座木梁石柱桥。桥面宽19.4米。每个桥墩估计要绑十根石柱。很可能石柱是完整的,因为有记载说柱子的重量很难移动。

汉代有三座魏桥,其中就有中卫桥。中卫桥秦时重修并迁卫桥。根据唐朝的记载,这三座桥都是木制的梁柱。Xi安地区近几年保留下来的古桥,依然是木梁,但采用的是叠石轴的石轴柱桥。

1971在内蒙古新店子和林格尔县,发掘出一幅“七女为父报仇”的壁画,上面有汉代的渭水桥,桥墩上梁下有短托梁。这可能是木制悬臂梁的原型。

木质支腿梁桥是由短梁在支腿作用下形成的大跨度桥梁。最早有记载的悬臂梁桥在循化固始群口(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代,吐谷浑人在黄河口修建了一座木制悬挑梁桥。宋代段国的《沙洲集》说:“...两岸的石头为根基,树木纵横,更有压抑感。两边都是平的,相隔三尺,而且大,后面是横板。勾杠很严。”桥跨总长约36米,即两侧向河中心单向延伸约15米。时至今日,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仍有不少木质悬臂梁桥。

木支腿梁从单向支腿发展到平衡双向支腿,也从山谷发展到平原河流,出现了多孔支腿木桥,如湖南醴陵灵江大桥。

庐江大桥建于宋理宗宝祐年间(公元1253至1258)。到了清代,又经过多次修缮。这座桥长约160米,有七个桥墩和八个洞。跨度长短不一,最大的约22米,悬臂各6米,中间悬孔长约10米,桥宽3.8米。

木桥一般都有桥屋。一方面方便出行避风、防雨、防晒、休息,另一方面保持木材干燥,防止腐烂,延长寿命。中国有桥屋的木桥已经有500多年的记录了。时至今日,浙江、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不少“风雨桥”。桥上的廊房充满了当地的民族色彩,桥亭多达五六个重檐,与旁边的村落建筑十分和谐。

木拱桥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汴京如火如荼的清明时节。

节日风情画。图片的顶峰是一座非常独特的木拱桥。

据史料记载,此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时期(公元1032-1033)的青州(山东省青州市)南阳桥,又称万年桥。青州南阳河上曾有一座桥,但“水斗柱,往往导致桥坏...你会站稳脚跟,拥有智慧,堆起石头来稳固它的海岸,取几十棵巨树,把它建成一座没有柱子的飞桥。”(王必之:《陆水燕子笔记》)后来,山西、河南各地都修建了飞桥。图中的汴水河上的桥叫虹桥。

宋朝南迁,北方的这种木拱桥或因战乱,或因不修,或因河水干涸,濒临失传。但南方的福建、浙江山区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经过改良的木拱结构。最早的是浙江泰顺横溪三桥。桥上的旧瓦上刻有宋代(公元1137)的“绍兴七年”字样。现在的这座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距今已有150年。虹桥的结构模式和闽浙木拱的结构和结构模式见下页图。

中国还有其他结构复杂精巧的木拱桥,这在世界桥梁史上是没有的。

石梁大桥

文献中关于石梁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如宋的吕梁(公元前516年至公元前450年在位)。Xi安的古巴梁是石梁石柱桥,辛莽帝皇三年(公元22年)木梁改为石梁。石梁桥遍布全国。中国石梁大桥建在福建,尤其是泉州。泉州古代有十大名桥,始于祐五年(公元1053)。

从宗到(公元1341到1368),相继建成。其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平桥又被称为五里桥,因其长达五里,被誉为“天下无此长之最长桥”。现有的桥长2100米。

石梁所有桥梁中最著名的是万安桥,也被称为洛阳桥,由宋代顶级学者和著名书法家蔡襄建造。洛阳桥原为47孔,全长890米,桥宽3.7米。泉州的石桥都是纵横叠放的方形断面条船形墩,建在海底沙床上的抛石筏形或纵横叠放大树的“睡木”地基上。在石墩的两侧,屋檐被折叠起来以供石梁休息。洛阳桥还采用了种植禁牡蛎的巧妙方法来加固桥墩石条及其下的抛石。

福建漳州江东大桥,建于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当时这座桥有十五个洞,总长约四百九十四米。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200多吨。这样的重梁有四十五根,它们的挖掘、运输和安装,即使在今天也是相当艰巨的工程。

石拱桥

石拱桥在中国的发展似乎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国外认为石拱门是由假拱门演变而来(类似国内)。根据中国的墓葬结构和浙江唯一的折叠拱桥,可以推断中国的石拱桥是从折叠结构中推演出来的结果。

石梁柱式桥的石柱演变成倾斜的三折棱。然后是五折,七折,最后是圆拱。虽然还有其他推论。但是这个假设很有逻辑,可以用实物来证明。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墓,今宁夏乌兰布和沙漠发现,半圆形砖砌拱顶。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葬为椭圆形砖拱。如前所述,史料记载东汉末年王维有石窦桥,晋代洛阳有石拱桥。现存的石拱桥最早建于隋朝。

河北赵县的安济桥被称为赵州桥。这座桥建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595年),完成于杨迪大帝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该桥净跨37.02米,矢高7.23米,宽9米。主拱是一个比较平的弧形拱,由28个平行的拱片组成。主拱上方,左右叠放两个小拱,减轻自重,泄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弧形拱门。在桥上,栏杆板上的柱上刻着“龙兽,绕绕,盯(苏和)盯(xū),瞪眼;のの(x÷)の(x÷),意为呼吸。

“动则飞”的石雕,堪称“龙桥”。现在赵州桥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特别保护。

类似赵州桥的敞肩拱桥,中国在豫、陕、冀三省有很多地方。河南的小商桥可能比赵州桥更古老,但尚未得到考古的最终证实。

我国的石拱桥多为北方平坡(或微坡),以适应以车马为主的公路运输。除了开肩拱,拱背大多坚实厚实。拱券石的厚度为桥跨的六分之一至二十五分之一。南方驼峰拱较多,主要用于适应船舶在水上的运输,拱票薄,墩薄。拱券石的厚度不到经线的五分之一。一般从二十八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拱券最薄的是江苏苏州邓氏美蓉大桥,净距20米,高8.2米,拱券石厚0.3米,占净距的66.7%。邓氏美蓉桥建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它在连续几个朝代重建,现在仍然矗立在河上。

长石拱桥一般建造为组合拱。为了抵抗漂木和冰的冲击,山区河流上的石拱桥大多采用粗墩。如果一个桥墩被冲走,只会影响左侧。

在不影响其他孔的情况下右移两个孔。中国北方的厚墩拱桥以卢沟桥而闻名。永定河大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建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大桥全长212.2米,有十一孔,净跨度从114米到1345米不等。桥墩宽度从6.5米到7.9米不等。墩以插木为主,柏树桩作“湿带皮”。桥墩在水面上有分水尖,尖上镶嵌三角铸铁柱破冰;背水面呈方形。桥宽9.3米,两边栏杆看柱头。历代都有雕刻装饰石狮。母子俩的志向不同,可以统一改变的事情数不胜数。可以称之为“狮子桥”。

南方的单孔石拱桥,桥两边踩成驼峰拱,适合南方水网地区的船只从桥下通过。同时,由于南方为软土地基,应尽可能减轻石拱的重量。驼峰拱使拱上的重量达到最低限度,其平衡荷载压力线接近半圆拱的轴线。其设计计算理论不同于国内外使用的理论。

最长的多孔薄墩薄拱拱桥是江苏吴江的洪虹桥。宋仁宗·李青

八年(公元1048年),此桥为木桥。元太定二年(公元1325年)重修为62孔石拱桥。至宗至十二年(公元1352年),增至85孔,中间有两个驼峰,以利航运。解放后仍有72孔,桥长400多米,南称长桥。20世纪60年代,这座桥倒塌了。

江苏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代,历代多次重修。桥有五十三个洞,中间有三个洞连接船只。大桥全长316.8米,桥宽4.1米。因为比竖式虹桥略短,所以又叫小长桥。

索桥

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常采用抗拉强度好的材料,如藤、竹、皮绳等,拧成电缆或锻铁成链,建造电缆桥。凡是在云南用“红”作地名、水名的,必有索桥。四川茂州(今茂县),古称绳州,因那里的峡谷“绳为桥”(据《世说》)。徐霞客说拱桥是“中拱”,索桥是“中悬”,这是不同物理性质的形象表达。

我国古代索桥的形式很多,基本上有六种:单索滚轴桥、双索双向滚轴桥、上下双索步道桥、V形截面双索或三索步道桥、平行多索马桥、多索网桥。

滚轴桥将人和货物(甚至牛和马)悬挂在缆绳上,滑过河面。结构相当简单。现在,人们仍然在峡谷两岸的村庄之间到处架设这种滑索过河。

V型桥吊杆是倾斜的,两边吊杆向内* * *会合,把走道板或布道绳挂在中间。是典型的空间结构,开启了现代斜拉吊杆管道桥的第一声。

平行多索桥,索上横放木板,可用于行走,两边有栏杆索,保证安全。

明代曹雪■《钟书广记》说:“索桥之法,先立水中之树为桥柱,架上横梁,以竹为穴。它在横梁上密密麻麻地覆盖着竹子,绑在两边。.....夹岸时以大木为机,慢绳时再收。”这是将几根竹绳调整到同一水平,纠正松弛的好方法。而铁索桥不需要大木翻机,而是用铁楔在吊环之间打入,来调节索长及其垂度。

四川省冠县竹浦大桥修建的很早。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记载“是石笼,木篱,竹绳,但绳系于篱上,植于笼中,渡河架桥”。这是一座多孔竹缆桥,多根电缆并排。因为历代路线的改变,桥址发生了移动,桥跨和长度也发生了变化。当年最长的一次330米,最大跨度61米,八个木架,一个石墩。因为竹缆易腐,已经改成了钢丝绳,但是尽量保持古桥的外观。

四川泸定大渡河铁索桥是现存古代铁索桥中制作最精良的一座。该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竣工。桥的净跨度约103米,每根链条长约127米,桥宽2.8米。* * *九个底部链条,带水平木板和垂直走道板。两边各有两条栏杆链。两侧砌石

桥台,锚链,桥上漂亮的桥屋。所有建筑、石台、锁链等。制作精良。当时左岸铸了一头犀牛,右岸铸了一只蜈蚣,用来镇压“水妖”。这座桥位于川藏要道。当红军夺取泸定桥时,这座桥已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多缆桥由藤圈隔开,多缆环绕,悬挂在两个悬崖之间。人们在网里行走是非常安全的。我国古代斜拉桥的单跨可达130米以上,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并且正在继续创新,探索新的悬索桥领域。

浮桥

任何浮体都可以用作浮桥。把浮体连接起来形成一座桥叫做“桥航”(见《水镜》注浙江篇)。用作浮桥的浮体有竹筏或木筏、皮筏、罂粟花(小口大肚的瓶子)或木船,其中最常用的是木船。有的木制浮桥挂在两边锚定的竹缆或铁缆上,桥会随着水流弯曲,所以叫曲浮桥。弧形浮桥就像一座平躺的吊桥。

有的浮桥有木船单独锚定在河底,桥很直。这是一座直的浮桥。

曲线浮桥受缆长、索力的限制,但不受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所以桥长虽然有限,但在任何河流中都可以架设。在黄河上,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曲浮桥,有的是单孔的,有的是用河中的沙洲建造两座曲浮桥。最古老最著名的是山西永济的普金浮桥。春秋时期,鲁元年(公元前541),在夏阳津的黄河上,因为秦公子带了一队“重车千倍”到晋国,修建了一座大型浮桥,当时还是一次性的临时桥。秦王赵翔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蒲津竹木舟浮桥正式建成。唐玄宗十二年(公元724年),决定“以铁代竹”,在海峡两边各铸四头重达数万斤的铁牛来锚定铁链,每头牛都有一个铁人作为驱动力。隆庆明朝穆宗年间(公元1567年至1572年),西部一群铁牛因黄河改道沉入河底,无法建桥。东方的一批铁牛也在清末民初销声匿迹。1989,勘探开挖。这件文物已经达到1200件了。

这座有着多年历史,跨度约360米的浮桥当年就锚定了,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和科技的奇迹。中国古代桥梁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实在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