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墙的历史是怎样的?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指引着北京的古城墙。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完成于1386年,历时21年。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都城南京的产物和象征。

南京明城墙不沿袭古都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设计理念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宏伟。东连石头镇,南接秦淮区,北连玄武湖,囊括了历代所有都城。

从里到外,由宫城、皇城、都城、外廓四堵墙组成。都城城墙在南京,蜿蜒33公里,外城周长60多公里。

为了修建南京城墙,朱元璋下令五省二十州118县烧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标上烧制的州、府、县、工匠、制造监督的名字。不合格就退回重做,不合格就处罚。

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厚不小于10厘米,总数约为3.5亿块。

南京都城城墙依山傍水,蜿蜒绕城。尤其是狮子山一带,城墙就建在这里。为了将狮子山融入城市,在山体周围修建了城墙,使得城市在这里狭长的一片中显得格外突出。

南京都城的城墙是用砖铺成的,城以花岗岩为基底,以巨砖为城墙。用于城墙的石灰石和花岗岩都是从南京附近的山上采集来的,而用于砖石连接的砂浆则是用石灰、桐油、糯米汁等原料合成的。

城墙的顶部是用砖砌成的。破口是城墙顶部外侧锯齿状的矮墙,用来遮挡人体。

墙体填充层上部加盖,用掺有桐油、石灰、黄土的砂浆捣实,厚度约一两米。5至10层城砖,在城砖上及沿墙两侧砌筑砂浆,直至墙根。

城墙的城墙顶面设有石材排水明沟,在排水明沟内约50米处设有石材出水槽,将城墙内的水排出。城市地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设置在城墙底部的水闸和涵洞来完成的。

南京古城墙包括13城门和两个水门。城墙上有13000多个婴儿床,有200个铺位。市中心还有钟楼和鼓楼。高耸的城楼建在13城门的上部。

城门是城墙最重要的部分。设计者在设置时,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古代对称方位、等距离的体系,而是根据野战和实战的要求进行设置。

朝阳门位于城东,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位于城南,三山门、石城门、梁青门、定淮门、义丰门位于城西,中福门、金川门、厕神门、太平门位于城北。

清代文学家吴在《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门,编成了一首逆时针方向的顺口溜:

三山富贵近同济,正阳朝阳太平。

厕神金川近中伏,宜丰将置怀庆石城。

在13的城门中,有几个不同的瓮城在军中占据着危险的地位。聚宝、同济、三山三个门,石城两个门,厕神一个门。

13城门中,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同济三座城门各有四道城墙,每两道之间的空间为“瓮城”,可用于战时防御。

聚宝门是这些大门中最坚固的,有“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其实就是一个内端封闭的砖门,战时可以供士兵休息和存放军用物资。

聚宝门有27个这样的藏式窑洞,第一个大门左边3个,右边3个,7个在大门的地板上,都是朝南的,以城基中间的窑洞为最大,占地310平方米;在东、西拱门下分别有7个东西向的藏兵洞。

这些洞穴通常用于储存守城装备和军用物资,战时用于隐藏士兵。每个洞可以容纳100多名士兵,* * *可以隐藏3000多名士兵。

聚宝门后改为中华门,是南京古城墙中最宏伟、最重要的城门,也是与秦淮关系最密切的一座,因毗邻聚宝山而得名。因形似陶瓮,故又称“瓮城”。

聚宝门是在南唐前都城南门的基础上扩建的。它前临外秦淮,后倚内秦淮,夹在两水之间。城门前后正中有古昌赣桥和镇淮桥,成为古城的关键关隘。

聚宝门由四个城门和三个瓮城组成。聚宝门东西宽118m,深129m,高21m,总面积约16500m2。聚宝门的门洞是拱形门洞,是用石头砌成的。它整齐地叠放着,弯曲得像一道彩虹。

每个城门都有两个门,外面的是从城顶降下的“千斤门”,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的是两个用木头和铁皮做成的门。平时,行人、汽车、马匹都从城门的洞里穿过。

在秦淮河的出入口处,分别修建了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有三道城门,前后两道是木门,中间设一道铁门,防止敌人潜入城内。东水关内还有33个瓮洞,分三层。上面两层是藏兵洞,下面一层是充水的,中间一层可以供船只使用。

此外,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的出入口都有涵洞。大门一般用铜或铁制作,方形,五孔,边长一米左右,内接铜或铁涵管,直径一米左右。大门也装有铜或铁栅栏。这些涵洞只能进水,不能入人。它们设计巧妙,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