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汉族服饰的进化史?
汉服,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装、华服,主要是指从公元前约21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间,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特色,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的装饰体系。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代,一系列具有浓郁中国(汉族)民族风格的中国(汉族)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装之一。据史料记载,汉服是黄帝做的。“黄帝之前,没有衣服和房子。而黄帝盖房子,做衣服,办丧事,所以百姓都免于生存的困难。”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亚麻布制作衣服,后来又发明了养蚕和吐丝,人们的衣服和服饰越来越齐全。黄帝时代出现皇冠,服饰体系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西周时期逐步完善。到了周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剧烈变化,特别是百家争鸣对服饰完善的影响,各诸侯国之间的服饰、服饰、习俗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异。并创造出深的衣服。冠服制度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从此,中国的服饰体系更加细化。
从周朝到明朝,三千年来汉人服饰的基本特征就是没有大的变化。直到300多年前的清朝初期,这种服装制度才土崩瓦解。1644明朝灭亡后,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清贵族统治,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大力推广满清发型和满清服饰,并残酷禁止民众穿汉服,称为“剃发换衣”(又称“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代盛宴公爵写信给多尔衮,要求保留孔子家的服装,说:“圣人是司仪...举行仪式最重要的是戴上皇冠...但是大臣们的衣服三千年没变了……”,但是多尔衮拒绝了。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进和发展,而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