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广为人知。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古代人比较注重诚信,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在民间,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人们常常会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类的话。身居高位的君主在许诺官员时也喜欢说自己“言出必行”。那么为什么“守一字守九”象征着文字具有完整性和分量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守一字九”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据记载,“守一字守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王先生到楚,赵重于九鼎大路。毛老师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老师。不会敢回到相面。”主要是夸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大军还管用,说的话比九鼎还有分量。

据记载,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包围,平原君奉命带领毛遂等19人前往楚国增援。

起初,竭力劝说出兵救赵。后来,他站起来对楚王说了些什么。

毛遂的话大意是说,楚国虽然兵多,但打起仗来总是输。如果今天楚国不救赵,那么将来楚国就会被孤立。即使楚国兵力众多,但楚国之前的大部分战役都是战败,所以面对侵略也没有太大胜算。没有赵的帮助,楚肯定会像赵一样兵临城下。

楚王听了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军队去救赵。所以平原君回国后,他发出了感慨。感慨的大致意思是赞美毛遂的口才,他的字可以和九鼎相提并论。

后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个成语一直延续至今,演变成说话有分量、讲诚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