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苏绣及其代表人物?

苏绣游戏攻略

苏绣即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现已遍布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的起源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丝绸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织锦,多彩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经在服饰上使用苏绣。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命令赵大成的妹妹手工绣列国地图。据《清秘藏》记载,苏绣是“宋人之绣,针线细,一两线,一针细如发丝”。精致的颜色和明亮的眼睛。“可以看出,在宋代,苏绣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苏绣的分类:

地方刺绣:产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南),靠近上海。不能说苏绣只要是苏州商人经营的就可以叫苏绣。正宗的苏绣应该属于“土绣”,或者说,应该是苏州本地人绣的作品。绣工都是本地人,产品细腻有光泽,色彩过渡和谐,分线适中。

苏北绣:产于江苏盐城、淮安(苏北),苏州本地人称之为苏北绣、江北绣。价格很低,但是做工也很差。绣花线不开叉,却是两绒或一绒半绣,更别说艺术和涂鸦了,不高雅。最经典的名著是《黄金大道》和《红枫》。而且做工和销售价格都很难提升。近年来,苏北刺绣搅局苏绣市场,冒充苏绣、以次充好的现象屡有发生。但客观来说,苏北刺绣对平抑当地刺绣价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宝应绣:产于江苏扬州宝应(苏中)。色彩丰富,立体感强,但绣花线不分叉。都是丝绒绣,就是一根线直接绣。所以远看照片,觉得立体效果尚可,但细看,却相当厚重,难以忍受。风景和人物刺绣是它的强项,但是像人物面绣(开脸)这样的精细活还是由技艺超群的苏州本地人来做,宝应绣的价格也高,在国内市场是无法接受的。

■苏绣的生产模式:

苏绣的生产方式一般有两种:计件制和计时制。

“计件制”是以“件”为单位,将刺绣材料交给刺绣工人,帮助他们配绣线、指定质量标准,最后协商出双方认可的合适工资,并约定完成日期的一种生产方式,俗称“放单”、“放生”。绣工可以在家加工,不受地点限制,没有专人监督,但即使超过实际工作时间,人工成本也基本不变。

“计时制”是指按照实际工作时间计算应得工资,刺绣工人在专业技师的指导、监督和培训下,按照8小时工作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刺绣加工。绣工有专人监管,每天必须在固定地点按时上班。他们不得从事私人工作,但他们的报酬是月薪。

此外,湘绣、蜀绣、越绣、苏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但中国刺绣市场国内消费和外贸出口的统计比例显示,苏绣占83%以上,湘绣占12%,剩余市场份额分别被蜀绣、粤绣、汴绣瓜分。可见苏绣在国内外刺绣市场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民族文化,我们欢迎百花齐放,四大名绣、十大名绣都榜上有名,每一件都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苏绣的王者地位在今天乃至未来几十年都是强大而不可动摇的!

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现已遍布江苏省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丝绸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织锦,多彩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经将其用于服装。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命赵大成的妹妹亲手绣制列国地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行等图案,据说是“一锦绣天下”。据《清秘藏》“宋人刺绣,针线精细,一两线,一针细如发丝。精美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山川远观有趣,亭台楼阁中的人物深有传神之感,花团锦簇,婀娜多姿。最好的都比画好。”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明朝,江南已经成为丝织手工业的中心。在绘画艺术上,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结合绘画进行再现,绣出的名作栩栩如生,笔墨神韵细腻,素有“以针入画”、“出类拔萃”之称。从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园地里美轮美奂,与字画相抗衡。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可谓流派纷呈,名家云集。王室享用的大量产品几乎全部出自艺术家之手。民间丰富多彩,广泛应用于服装、服饰、被子、枕袋、窗帘、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刺绣精美,配色美观大方,而且有喜庆、长寿、吉祥寓意的图案和花纹,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级欣赏,称为“闺绣”。吴县的和曹,吴江的和沈关关,无锡的和薛文华的名作,都曾名噪一时。尤其是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迹象。光绪年间,技艺高超的沈在苏绣界颇有名气。她将西方绘画中沈皛仿真的特点融入刺绣中,创造了一种新的“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沈绣了佛像等八件作品,为她祝寿。慈禧太后题写了“长寿”和“幸福”两个字,送给沈和她的丈夫玉珏。从此,沈改名为沈寿。后来,她的作品《意大利女皇埃琳娜画像》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在意大利政府和民众中引起轰动。纳苏的肖像在2005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中获得一等奖,价格高达13000美元。美国女子沃贝克的画像在美国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享誉全球,掀开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举办了工作坊、刺绣工程课程、刺绣工会等。她去过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给学生上课,培养新一代。当时,其他著名艺术家有、唐、李培凯、蔡群秀、和金静芬...他们的作品先后在“都朗国际博览会”(1911)和“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1915)展出。20世纪30年代初,丹阳郑铮女子职业学校刺绣工程主任杨守玉开创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刺绣,丰富和提高了苏绣的表现力。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艺术家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广阔的世界。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相继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让艺术家们可以安心投入研究和创作。失传的技艺被挖掘、总结、提高、发展,让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朝(1368 ~ 1644),苏绣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副业,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 ~ 1911)的苏绣以“精致典雅”著称于世,当时的苏州还被称为“绣市”。清代中后期,苏绣在刺绣技术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双面绣”。仅在苏州,专营刺绣的商人就多达65家。民国时期(公元1912 ~ 1949),由于连年战乱,苏绣业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后,国家成立苏绣学院,开办刺绣培训班。苏绣从18针发展到今天的40多针。

苏绣具有独特的风格,图案优美,构思巧妙,刺绣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淡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刺绣具有“平、匀、细、密、谐、滑、匀”的特点。“平”是指绣面平整;“齐”是指花纹边缘整齐;“细”是针细,绣花线细;“密”是指线条排列紧密,不露缝线;“和”就是色彩合适;“光”是指耀眼明亮的颜色;“顺”是指丝绸是圆形的,是从自身转过来的;“均匀”是指线条细密均匀,密度一致。从类型上来说,苏绣作品主要可以分为零剪、服饰、挂屏三大类,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其中,《双面绣》的作品最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