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国的债券发展有什么建议?
关键词:债券企业融资
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5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中国的债务资本市场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市场体系日益形成。形成了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市场为辅,场内和场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联互通的债券市场体系。二是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满足市场需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地方政府债券、汇金债券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三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从发行量来看,从1996年的65438+367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7005亿元,增长了22.7倍。2065,438+00之前的65,438+00个月,债券发行量达到8.2万亿元,同比增长25%;截至2010和10年末,托管金额达到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1%。市场规模已跃升至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四是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扩大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市场投资者现已涵盖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用社、企业等机构。五是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市场规章制度相辅相成,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方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六是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不断优化,部分债券品种采用注册制市场化发行管理模式;定价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国债和金融债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形成,信用债市场化发行定价模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力不断加强;引入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市场化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手段。
尽管中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三多三少。一是政府债务多,企业债务少。二是大企业债务多,小企业债务少。第三,国企多,私企少。多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多为中央直属企业和大型地方国有企业。2007年后,各个城市的投融资平台开始加入公司债的发行大军,使得中国的公司债市场成为“国企债市场”,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成为支撑债券发行人偿债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布的2010上半年债券发行中,公司债发行量仅为14055亿元,占债券发行总量的3%,规模远小于国债、金融债和股票市场。据统计,从2010到65438。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债券的发行量一般是股票的数倍。企业的融资行为存在一定的优序融资理论:首先,应选择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融资功能应该是公司债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融资规模逐年扩大,并在2008年和2009年有所加速,但与股权融资规模相比仍然较小。在美、英、日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额通常是股票市场的4-5倍,而我国企业债券的融资规模仅为股票市场的80%左右。
二是投资和流通市场的划分。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交易市场分为两个市场:以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为主的场内市场和以全国银行间债券为主的场外市场,其中以场外市场为主。其发行规模是场内市场的10多倍。这两个市场有各自独立的监管机构和运行机制,对投资者设定的准入门槛也不同。投资需求和交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的约束,无法进入交易所市场,而具有多元化配置需求的个人投资者则被排除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之外。制度安排的缺失和各部门监管制度的不统一,使得公司债券的交易流通市场处于碎片化状态,进一步削弱了公司债券市场的投资功能。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资本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近年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新亮点,开辟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新渠道,被称为“及时雨,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之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我国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到2009年底仅发行了3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这种发行被引而不发,显示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模式的不足,如过度依赖政府信用支持、融资成本和组织协调成本高、发行集合债券的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受限、企业信用担保难、发行主体多、债券风险高、企业信用评级难等。
第二,当前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1,有利于解决融资难,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在债务融资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而企业债券在债务融资中的比重仍然过低,尽管发行量在逐年增加。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必然导致金融风险对银行的压力过大,使其不堪重负;优秀企业无法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快速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无法借助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与银行贷款相比,企业债券融资通常具有更大的融资规模和更长的融资期限。企业债券融资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而银行贷款对用途有严格的限制等。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企业债券融资,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企业有较大的自主权。然而,当企业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时,货币的松紧和银行的约束将成为制约融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债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债券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更市场化,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来说,质量越好、信用越高的企业债券融资成本越低。公司债券的流动性也比银行贷款好得多。
2、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密切相关。我国企业在再融资时仍然偏好股权融资,首选仍然是配股或增发,其次是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征的可转债,最后是债券融资。由于制度缺陷和股权文化不足,中国企业盈利能力极低,大部分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无风险国债利率5%。由于股权结构畸形,管理者把流通股股东的资金当成免费的午餐,更以在市场上圈钱为荣,不负责任地为所欲为,资产回报率极低。有很多铁公鸡公司,上市以来从未分红。目前我国IPO存在三个不合理现象,即超高价格、超高市盈率和超募资金。一方面是大量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资金过剩。据统计,2010至6月,104家创业型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30亿元,其中一半来自超募资金产生的利息。在股市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时无法有效克服的情况下,增加债券的发行,由企业偿还债务,可以避免资金的低效使用。
3.有利于缓解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面对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涌入新兴经济体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国逆势采取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热钱对中国的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热钱入池”的思路,即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将海外短期逐利资本引入一个“池”,防止其涌入整个实体经济,待其撤退时再从池中释放,以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如果用债券市场来应对热钱的流入,使其成为“池子”的一部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专家建议,可以效仿巴西的经验,成立一个专门的债券市场,供应特定的债券品种,国债或者公司债,让外资可以投资,相当于在债券市场建了一个“池子”。“热钱”很难在债券市场兴风作浪,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直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