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港的历史沿革

一百年前,满洲里地区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被称为“科尔沁布拉格”,蒙古语意为蓬勃的泉水。满洲里的通关,源于一个不平等条约,即1896年6月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中俄抗敌互助条约》,允许俄国修建一条从俄国赤塔到中国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从1897铁路开工到1903铁路正式运营,满洲里的对外贸易活动逐渐增多,直至1903。当时关税自主权和海关管理权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海关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工具。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结束统治,帝国主义夺取海关收支权,中国海关主权彻底丧失。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欧亚航空满洲里-伊尔库茨克航线开通,海关开展国际邮件监管,成为满洲里口岸国际航空监管业务的鼻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三省。1932年6月26日,满洲国被伪满洲国接收,开始执行伪满洲国财政部的法令和税收条例。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满洲,日本战败投降,满洲处于日本统治的黑暗时期,长达13年。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满洲办事处接管了满洲里海关的业务管辖权。1949 65438+10月3日,人民政权下的满洲里海关局正式成立,承担了中苏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和征税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事业。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满洲里的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海关总署的成立,海关的主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1950,满洲里海关总署更名为满洲里海关。同年2月,满洲里海关开始对进出境旅客的行李、物品和进出口货物进行监管。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经济的封锁和禁运,中国海关的监管业务微乎其微。在那个特殊时期,中苏铁路实现联运,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剧增,大量生活物资、军用物资和大型装备在满洲里口岸通关,为抗美援朝战争、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52到1955,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居全国海关首位。其中1955的监管货运量一度达到418万吨,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平均监管货运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响应干部支援边疆的号召,山东、辽宁等地海关分别派员支援满洲里关。仅1950就有72人转移到满洲里关。

1955年,为筹建集宁、二连浩特海关,海关总署从各地海关抽调67名干部到满洲里海关培训。根据上级旧海关支持新海关、新海关照顾旧海关的指示,上级决定保留16名干部在满洲里海关学习。这些留守干部带着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情,带着时代赋予的赤诚之情,带着视死如归、惊天动地的豪情,来到满洲,不断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在这里踏踏实实地工作,在这里成家立业,生根发芽。他们到了满洲里关后,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能。1964年,他们自发研制出整流x光人身检查仪,可以检测出旅客藏匿的一些走私物品,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门,成为满洲里关口最早的科技设备。通过这种设备,满洲里关缴获了羚羊角、手表、鸦片等。,被入境的旅客藏了起来。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满洲里海关的工作陷入了历史性的低潮。文革期间,满洲里关的领导体制下放到了最低点,由满洲里市革命委员会管理。当时海关的工作方针由经济政治安全转变为政治经济安全,满洲里海关的税收统计被迫中断,监管工作正常进行,主要是揭露和举报货运事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满洲里的海关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2后,满洲里口岸成为中国与前苏联贸易的主要通道。从65438到0992,随着满洲里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延边对外开放城市,满洲里海关业务量剧增,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2年6月,满洲里港被列为上海市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的13个港口之一,其中满洲里铁路港是两个重点铁路口岸之一。

进入21世纪的满洲里海关,积极践行科学海关管理理念,忠实履行海关监管服务职责,在海关工作中全面、准确、创造性地贯彻“16”方针,不断整合创新业务工作,初步形成了综合治税格局,严格监管与高效运行深度融合,税收征管和打击走私成效显著。对进口原油、化肥、出口汽车、水果、蔬菜等建立了绿色通道,确保了货物“到货即申报、到货即查验、查验即放行”,实现了无障碍通关,大大提高了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满洲里海关各项业务指标翻了一番。2003年监管货运量首次突破10万吨,2007年突破2400万吨。税收从2003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9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8年,满洲里海关各项业务指标不断刷新。从6月5438到7月,税收已经突破60亿元,预计年底突破100亿元。

满洲里港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是一部奋勇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奋斗、继往开来的历史!新的历史时刻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在管控与服务并重的基础上,满洲里海关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优良的作风,投身国家建设大局,提高通关效率,加强有效监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贸易发展,成为新时期满洲里海关的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