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一篇关于福州特产的作文

班扬查

半岩茶产于鼓山。因为产量不多,以前是贡品或者高官显贵享用。这种茶产于孤山的岩层或阴凉处,阳光直射少。它纯粹由天然雨露滋养,所以味道清、淡、香。这种茶是用孤山的自来水冲泡的。闻起来很香,长时间停留在你的牙齿和脸颊上,效果特别好。

富居

富橙是福州的一种水果,是中国橙子中的上品。它扁圆形,鲜红漂亮,皮薄汁多,酸甜可口,久负盛名。福聚的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其辉煌的颜色,甜果汁和谐音“福和吉”,福菊是非常受欢迎的群众。福聚多分布在岷江下游两岸。深秋初冬,岷江两岸绿树层层,枝头挂满了红色的果实,五颜六色,艳丽无比。人们称之为“岷江橘红”。

因为盛产橘子,福州在古代常用橘子做灯笼,寓意吉祥,升官发财。橘灯的制作方法是将大橘在靠近蒂的地方切开,取出瓣肉,留下橘壳,用红丝线穿过橘壳挂起来,用小铜丝扎成烛台,放入灯内,插上小蜡烛,点燃,就成了一盏新颖、独特、精致的橘灯。古代有很多关于橘灯的诗词,比如“阿农巧做红球灯,圆眼分外亮。”季节近了记得看灯,红绫高照。“著名女作家冰心曾写过一篇散文《小橘灯》,寄托了她对家乡的向往。

橄榄

橄榄是福州的特产,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第一次吃福州橄榄,觉得又苦又涩,回味之后觉得又香又甜。福州橄榄产区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两县产量最多。

橄榄不叫“青果”。这是因为普通水果生下来是蓝色的,成熟后会变色;橄榄,从生到熟,总是保持绿色。橄榄又叫“忠果”、“谏果”,因其先苦后甜的特殊魅力而得名,与古代忠臣苦谏的性格如出一辙。橄榄篮又叫“福果”。这是海外华人起的名字。这既说明福州历史上橄榄多,也表达了海外华侨对故土(福州)的眷恋。

“桃、李、四橄榄、七橄榄”,橄榄需要栽培7年才能结果,成熟期一般在每年10月左右。新橄榄树刚开始结果很少,每棵树只有几公斤,25年后明显增加,达到500多公斤。橄榄树每结一次果,次年就会减产,休眠期一到两年。因此,橄榄生产有不同的年份。

橄榄有“蜜渍”、“盐藏”等多种加工方法。福州的橄榄品种很多,有檀香、汇源、常颖、杨亚等。近年来,生橄榄被打扁,在福州的餐馆里供应,风味独特,很受欢迎。

彩虹女神

福州著名特产鸢尾,由三角形细长柔软的鸢尾编织而成。有床垫、沙发垫、草帽、手袋、遮阳帽等。,具有细致、光滑、坚韧耐用、散热性强的特点。

近几十年来,福州鸢尾编织产品多次参加福建和全国工艺展,并被用于装饰人民大会堂台湾省厅。

平潭贝雕

评弹贝雕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的工艺品,利用各种贝壳的原始材料、原色和原始图案,经过拼贴、坯模、镶嵌等工艺加工而成。室内陈设品有人物、动物、山水、壶、盘、器、瓶等200多种产品。在日本展出时,受到当地人的好评。

肉松干

肉松是由瘦猪肉、红酒糟、糖、酱油、食用油精制而成的细丝状食品。脆甜,油而不腻,入口即化,鲜美可口,是福州名吃之一。

相传,牙线是福州一位官方厨师为了弥补错误,救急而发明的。清咸丰六年(1856),福州盐运使刘步西的厨师林在烹饪时,将猪肉煮得太烂。这时,运盐使者招待客人,催送菜肴。林灵机一动,迅速加入各种配料,炒成肉丝粉端上桌。谁知,客人品尝后赞不绝口,运盐使者每次招待客人都会特意做这道菜。后来林辞了官厨回家开店,专做脆皮肉松,举着“丁日友”的招牌,意为“丁日友”,风靡荣成。福州官员进京时也将其作为贡品或礼品,因此闻名全国。

福州“定日油”肉松包括脆皮肉松、扇贝肉松、牛肉松、兔肉松、鸡肉松等品种,畅销中国、香港、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

寿山小石刻

寿山石雕是用福州北郊寿山村出产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的一种工艺品。它以用料名贵、构图严谨、雕刻精美、光彩夺目著称,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一。寿山石雕历史悠久,至少有150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们寿山的精美石雕田黄石作为礼物。

寿山石适合精雕细刻。通常在一块石头上,有红、黑、黄、蓝等几种颜色,交织成自然的条纹。工匠们根据石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进行构思和艺术加工,雕刻成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果蔬、海鲜等装饰物品,以及印章、文具、烟灰缸、水碗等实用工艺品。制作时,先凿出粗坯,剥去粗轮廓,再用手工凿深,最后经过打磨、抛光、打蜡等工序完成。做一件作品需要几天,做一件大作品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借石”是寿山石雕的一大特色。有一次,一位外国专家参观福州雕塑总厂的知天阁,在看手中的一件木雕时,不慎摔倒,砸碎了寿山石雕罗汉手中的一条木鱼。工厂请来了一位雕塑家,他举起罗汉端详了一会儿。他用几把刀,把剩下的木鱼雕刻成一枚圆形古币。太神奇了。

寿山石印及其纽扣装饰艺术是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家雕刻的“九宝乐队连环章”仿古鱼印,用一块24kg的寿山石分解成9个石印,由8个黄豆大小的活动石链连接而成。纽扣上雕刻着32只古兽,包括麒麟、古狮、蛟和龙。现在福州的寿山石雕不仅是各种类型的圆雕、印章,还与脱胎漆器、象牙雕刻结合,做成各种屏风、屏风、挂联,远销北美、西欧、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

脱胎漆器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清代乾隆年间,福州漆画大师沈绍安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漆艺,创造了独特的脱胎漆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福州脱胎漆器质地坚实轻盈,装饰精美,色泽鲜艳,坚固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漆器和木漆器。脱胎胎是用粘土、石膏、木模等制成的胎坯。,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一层一层地装在胎坯上。阴干后折断或从原胎上取下,留下漆布形状,再经除尘、打磨、上漆,加上各种装饰花纹,就成了光亮华丽的“脱胎漆”。木胎以楠木、樟木、榉木等硬木为主,直接上漆,无脱胎。工艺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艺术欣赏两大类。脱胎漆器除了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工业产品。

超薄面条

面,福州特产,以精制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刨花、食用油,手工拉面烘干而成。福州的面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叫特色面,略出租,直径在0.7毫米以下;一种叫“面尾”,面条细,直径小于0.6毫米。

因为福州民间传说中的线和面是玄女九天所创,所以福州的线和面工人就把玄女九天拜为“制面始祖”,并在家供奉玄女九天的塑像。

煮面条既方便又简单。将面条放入开水锅中,浮起来后捞起,放入碗中,即浇上炖羊肉或鸡肉,上排的高汤,味道鲜美。福州习俗,过生日要吃面条煮的面,一般是鸡汤和两个鸭蛋,称为“太平”,象征平安长寿;出门远行或送客时,也要吃一碗太平的,希望旅途愉快,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