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传》述评

程颐的《易传》又称《宜川易传》或《周易程传》,是程颐在涪陵所撰。程颐死后立即开始写《易传》,写于傅园二年(1099)正月,有序。虽然《易经》只写了一年,但他对《易经》的研究已经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程颐早年师从周敦颐,师从易经,后以“深学者,谓之张载”。后来在罗传教,主要讲授易经。程颐被贬谪到涪陵时,已经65岁了。他经过几十年的易经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所以在忧患中写了《易经》,可以说是一部忧患之书。但是书写出来之后,就不愿意传播了。据程门弟子玄隐说:“宜川自涪陵归来,易经已毕,未曾示人。”他之所以不急于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大概是想在精力还在衰退的时候,对《易经》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弟子张的回信中看出:「虽未流传,但他的能量并未减退,仍在努力进取中。」后来,在他弥留之际,他把《易传》颁给了他的老师玄隐和张仪。这种谨慎的态度显示了他治学的严谨。

程颐之在《易》中对王弼推崇备至,所以《易传》用王弼的注,李鼎祚的《周易吉杰》为例,序卦放在每卦之首。而《易传》只注释了卦爻辞、象数和文言文,没有注释系词、爻辞和杂爻。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说是仿王弼注《易》,也有人说只是推测,真实情况不明。从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北宋堪称经学复兴时期。当时的思想家非常重视《周易》的研究。几乎与程颐同时期的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邵雍、张载、苏轼都有研究《周易》的著作,并有专著。他们用《周易》来探讨世界本体论和人生哲学,用《周易》来造化,蔚然成风。程颐对“易”的注解,完全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他在《易传》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现在要研究程颐,首先要读他的《易传》。程门的弟子玄隐说:“我的主人一生的意图只在《易传》里。向王老师学习就够了。”语录”等,因学者所记者,所见者浅而深,故所记者拙,不可无损而建。”意味着《易传》是程颐一生中最有朝气的著作,是程颐学术思想的代表。任何描述程颐言论的语录都比不上《易传》。后来胡安国讨论程颐的学问,也是先提到《易传》。《易传》是程颐理学的主干,是学派的经典理学著作之一,其地位与朱的《四书集注》同等重要。

自汉魏以来,对《周易》的研究一直分为象数派和义数派。一般来说,象数学派重视对宇宙变化的推测,义理学派重视思维理论的研究。程颐的《易传》是李逸学派的代表作。程颐回答弟子关于易的问题说:“理之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是根据形象来理解的,从形象来认识数,它的意义就像数在其中一样他还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只可怜的大象,你将是无知的。是求终,不关儒家之事。”他认为理是易经的本源,易经的研究应以象为基础。只要有理有据,图像数量都在其中。如果把穷尽象作为研究易经的目的,那是方士的修行,而不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宋代儒生重视义理,喜欢在经学阐释中系统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与儒生固守师说、章句注释完全不同。程颐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在《易传》中,他从理学的角度对《周易》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把“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仅是《周易》象数、阴阳的本源,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理性的衍生物。他认为《周易》作为一部占卜书,可以占卜,起作用的只是一个“理”字。《易传》系统论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以天道论为基础,论证天地万物皆天理,历久弥新,生命不息。天生成万物,主宰万物,但又超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照顾万物。理学的这一思想体系奠定了朱成学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程颐的思想体系在我们今天的眼中自然属于唯心主义,但他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却是精彩的。比如他解释《甘瓜》:“元亨利贞操,谓之四德。元是万物之始,恒是万物之长,李是万物之成,真是万物之成。”以元亨利的贞节为始、长、成、成,认为其揭示了万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比以往专门在考据训诂上拐弯抹角的经学更为高明。程颐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意识,这也是一种比较健全的价值观念。他在解读《本卦》时说:“君子之可贵,世俗之耻;天下之贵,君子之耻。”揭示了士人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的对立。世俗追求的是情欲、财富和权力,士人追求的是道德知识和人格理想。我们今天读这些格言警句,不禁被他深邃的思想所震撼。《易传》中程颐的许多论述,往往都闪烁着辩证思想的火花。比如他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看法,就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他认为“动与动有关,动则静,静则动,事物无常。”(《艮卦》)动静互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虽然作为具体事物的静止总是有的,但从整体上看,运动比静止更为根本:“前儒皆以静止为天地之心,其所不知之端为天地之心。不知道的,可以知道。”(福卦)运动是事物的存在形式:“天地阴阳杨琪相交,相合,万物生成,故为通泰。”(《泰卦》)由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交感运动,万物得以创造。他认为只有不断运动的事物才有生命力:“世界上没有不运动就能不变的东西。”(《恒卦》)认为你不动是不能长久存在的。天地自然之所以能“恒”,是因为它“动而持久”;日月星辰之所以能“亮”,是因为“永动”的运动;寒暑互推,四季更替不断,让你变老。他还认为,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古代哲学家像程颐那样充分肯定事物运动的普遍性,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实属罕见。前人评论《易经》,说它“顺从天命,阐发儒学,裁减人事,明治维新。一个是以义为本,但比占卜略胜一筹。”这的确是程颐《易传》的特色。《周易》文字简略,含义晦涩。程颐用自己的理学观点来解释,使之清晰。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易经》被染上了太浓的理学色彩,成为程颐自己的哲学著作,而不是旧《易经》。他洋洋洒洒写了近20万字,成为同类《易经》中的一部瑰丽巨著。

《易传·易传》从南宋程颐授职拜孔庙开始,就被列为官书。明永乐十二年,请等人编《五经全书》,易经是程颐《易传》和朱《周易本义》的合璧。清康熙五十四年,所谓易经妥协,主要是两部书的混合。《易传》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被奉为瑰宝,影响中国学者七八百年,影响深远而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