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故事是怎样的?

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故事简述如下:

说到深圳,很多人只知道几十年来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迁,但其实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崛起的迹象。秦始皇嬴政南征,将50万老秦人南迁,开发岭南。从此,南海县所辖的深圳彻底融入了中国大家庭,但此时的深圳并不叫深圳,而是宝安或东莞县,与今天的香港、东莞同属一个辖区。后来直到明朝,东关县撤县之后才改名新安。

其实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香港和深圳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到了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把整个香港割让给了英国,使得原来的新安县变成了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

当然,此时的深圳虽然叫深圳,但还不是正式的称谓。当地人称之为深圳集市,但民国政府称之为回宝安县。直到改革开放政策初步确立的1979年,国务院出于对客家人的尊重,为了宝安县的振兴,才正式确立了这个极富客家色彩的新名字——深圳。

此后,随着新名称的确立,深圳的快速发展也开始了,但我相信很多人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国家选择大力发展深圳?要知道,在此之前,深圳一直是个鲜为人知的渔村,当地的地形还很不平坦。如果要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就得比周边其他城市多花几倍的钱。

其实这个你一点都不了解,主要是针对香港。那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内地,深港是一个整体已经一千多年了。两地只隔着一条深圳河,人很近,美食、方言、文化都很近。甚至近几十年香港也有很多人经过深圳。

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发展充满了便利。作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的产业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移,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一个全新的未开发的市场,这正好符合内地的情况。

所以,为了吃这个红利,为了更快地落实“先富起来再富起来”的政策,为了后续的回归让香港人更熟悉内地,国家才会决定把深圳这个小渔村打造成著名的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