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业发展史
所以,我从小就接触茶。家乡的资阳毛尖,翠峰,银针,绞股蓝,陕西绿茶,我都一一尝过。家里采的茶,屋后的山泉,都是原汁原味的。那壶在石坚静水中煮沸的新茶,当啷一声泡遍全身,直到茶蒸汽在空中冒出,在饮茶人的唇齿间盘旋,没品过茶的人就醉了!老人们总是打开杯盖喝一口,然后深吸一口,闭着眼睛沉思片刻。当茶香进入味蕾,再喝一口,仿佛一波茶香正在侵袭灵魂深处。中年人不得不相对随意地喝茶,或许只有在喝茶的那一刻,才能摆脱生活的忙碌和复杂。喝茶成了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习惯,以至于父亲常说:三天不吃饭,不如一天不喝茶!看似满足了他们的日常需求,但对泡茶的水和程序还是很讲究的,不敢懈怠。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起初,出于好奇,我们喜欢模仿爷爷,恭敬地享受一杯茶。我们屁股刚坐下就拿起杯子,杯子烫了就跑了。或者喝一口,捏捏嘴。为什么尝不出来?打电话给朋友又是在野外。然而,我们不需要知道哪个奶奶做了甜丝丝的茶饼。我们保证找到口味就找到合适的,一直坚持到满意为止。
家乡人喜欢喝茶的传统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块地方北方人认为是南方,南方人认为是北方,秦岭以南,巴山以北。它是连接黄河和长江的唯一一条长河“汉江”的发源地,也是我的家乡——被誉为“北方小江南”的陕西安康。多山的地形、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的气候都为茶叶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经》记载:“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巴人是中国最早种植和使用茶叶的民族”。古在《日之录》中也记载:“秦人取蜀后,只有饮茶。”据说茶叶作为古代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会被运到西北,卖到关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换取马匹,增强国力。这就是“以茶换马”政策的来源。所以茶马古道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古老的痕迹,遗留下来的名字也很多,汉阴茶叶店,茶叶店,炒茶叶店。关于茶,我们当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传说。下了街的王老汉,继承祖业,世代经营油茶“绞股蓝”。据说他的祖先娶了一个塞外姑娘,带回了泡茶的方子和制作茶点的技艺。泡出来的茶色泽清亮,保证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而不失去温热的口感,店里的生意常年红火。据说山区的少男少女很难找到老婆。说到结婚,王老汉的儿子成了五里八坡的烫手山芋。
祖祖辈辈生活在落后偏僻的山区,山险水险,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来自大山。山里可以用来种茶叶,换钱养活一大家子。但经历了茶马互市的鼎盛时期,随着宋明以后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现代人无论怎么说茶,都会把江浙称为“龙井”。作为西北五省唯一产茶的陕西,其陕南古产茶区却鲜为人知。陕南茶叶经历了唐以前的巴蜀茶、唐宋时期的山南茶、明代的汉中茶、清代以后的紫阳茶、汉中茶等几个历史阶段,最终被市场遗忘。就像他们祖先朴实无华的性格一样,他们愿意一辈子守护着这片贫困的山区,传承着祖先留下的古老的种茶制茶技艺,用自己辛勤的双手默默耕耘。现在汉江对岸还有很多茶馆,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光顾,消费也很少。更多的目的是在临江作茶诗,写茶文章,画一些茶画供欣赏。虽然历史在变,生活在变,但家乡人与茶的关系,却变成了曾经繁华的茶道,变成了摆渡船的记忆,变成了一盘茶饼的味道,变成了记录变迁的木刻茶画。
记得上一次陪妈妈上山采茶是在初中的时候。转眼我20多岁了,父亲对茶越来越热情,我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来外地上学,父亲给我装了几大袋茶叶。“你妈掐了头发顶,给你擦干了,记得喝。”父亲常说:“茶是最好的保健品,能消食腥肉,解除青稞的温热,消除胃热之疾。”身在异乡,常常觉得喝茶是一种情怀。喝茶的时候,我能想到家乡人淳朴的脸庞和勤劳的身影,又仿佛每一片茶叶都被母亲轻轻抚摸过,让我想象着,也许那一刻,父亲正在拿起茶杯和我一起品味,教我人生的哲学。
长大后喝茶,心境完全不同。小时候父亲总在我耳边说:“喝茶要淡定,做人也是一样。”我只是听着,一直不明白它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茶在不同人心里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苦如人生,有的人说甜如爱情,有的人说淡如清风,这让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喝茶的见解。
不耐烦的人说自己涩。这样的人不适合喝茶,但最需要。他们需要一颗轻松平静的心。即使在繁忙的闹市,他们也能感受到春风和秋水的优雅,喝到一口平静的水。抑郁症患者说对茶无所谓,但最适合喝茶。或许,你可以选择一个无心的日子,风雨无阻,不分春秋,喝一壶温暖的新翠峰,回归本真,把浑浊多元的世界喝到纯净清澈。失心疯的人不在乎茶,他们最需要茶,但他们不喝茶本身。
前几天我妈打电话说今年形势很好,雨水适宜,光照充足,新茶很茂盛。她还说她爸爸很久没有找到喝茶的知己了,想让我回去。山青了新茶,茶农老了。经历了这么多,还是不能边喝茶边回望父亲。时光如水,寂静是大美,日子如茶,平凡是雅。在那段复杂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了喝茶的平常心的重要性和父亲的良苦用心。只有尝遍了所有的苦,你才能甜。你不急,你不急,你控制你的欲望,你不悲观,你不逃避。
喝茶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