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中国的后裔吗?
同书中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来到郎勋,再次见到了徐福。“徐福等人下海求神药。不准几岁,怕被谴责。他们谎称:“蓬莱药有,但常遭大鲨鱼,所以不能来。请擅长拍摄。再见。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下海采药,这次用的是强弩射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了一个新情况。吴将军正和淮南王刘安谈论徐福下海采药的事。书中记载徐福对秦始皇说:“我在海上见到大神,说:‘你是西帝的恶使吗?我回答:当然。你想要什么?岳:我想求长生不老药。神说:你有秦王的薄礼,不能收。即臣东南方至蓬莱山,见至诚宫阙,有铜龙形使者,光照苍穹。于是牧师又鞠了一躬,问道:"我该献什么呢?"波塞冬说:“这样一个有名的人,只要激励他的女儿,努力工作,就能做成这件事。”徐福骗了秦始皇。“秦始皇高兴得不得了,派了三个男女干活,各种事情都办了。”徐府平原阔阔,使王不能来。“这是徐福最后一次出海。虽然和以前的记载有所不同,但是司马迁也做了如实的记载。东汉班固的《汉郊祭录》和《吴蓓传》都记载了徐福在海中采药的事,除了徐福去的平原改为平原中的大泽之外,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
《史记》是根据秦朝的档案材料写成的。司马迁离徐福时代只有890年。作为官员,他跟随汉武帝到徐福从事活动的郎岱、芝罘、黄县等地。司马迁与西汉初年吴蓓的谈话中提到的徐福东渡江,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撰稿人,他的父母与徐福是同时代人。吴和刘安谈话时,他的父母还活着。司马迁对徐福东渡江的记述是可信的。
晋代的《三国志·武列传》记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遣大将魏文和葛芝下海谋益州、益州。海中长老盛传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将数千男女送入海中,乞求蓬莱山有仙药阻止这片大陆回归。天下千万家,其上之人有时去会稽取布,会稽东野人去海,有人被风移至益州。这是很远的,不可能得到一个卒,但它值得几千人在益州。“徐福所在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个大陆。(我也写)。益州是今天的台湾省,益州离益州很远,像今天的日本。
南北朝时,刘宋时期的叶凡在《三国志》中也记载了这段话。范真将其列在日本之后,似乎指的是日本。
《隋书日本国传》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文派裴出使日本,花重金登上竹岛(今韩国全罗南道珍岛西南的一个岛屿),南望罗丹(今韩国济州岛),经都斯马(今对马岛),东行一国(今日本)。而东至秦国,其人在中国,以为益州不可解。”这里所说的秦国,似乎是指徐福建立的国家。关于这个地方在今天日本的什么地方,日本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广岛的安宜芝岩岛,有的认为是山口的,有的认为是西部的秦公馆。
最早明确记载徐福抵日的是五代高僧易初所著《易初六记》。书中记载:“日本,又名日本,在东海。到了秦朝,徐福会带着五百个男孩和五百个女孩在这个国家止步。今天,人们喜欢长安...而在东北千里之外,有一座山名叫富士山,又名蓬莱...徐福不再称蓬莱,子孙皆称秦。“易初有个朋友,日本和尚宽介,这些事可能是宽介告知的。
到了宋代,在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司马光的文集里,有一首《日本刀之歌》,其中写道:“据传其国居大岛,其土肥美。第一,徐福欺骗了秦敏,从长期逗留的童老那里采集草药;各种工、粮随其活,设备至今精致。”也表明徐福是在日本。
元朝的人就知道日本熊野有徐福寺。元代诗人吴来曾有诗《雄野徐福寺听客家》:“大营海岸古州,山石万仞插入流中。徐福求仙还得死,子之总忧。”
记载明代徐福东渡海日本的书籍很多。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召来一位日本僧人,从海上逃到天津,两人互作呼应,各写了一首诗。《雄野峰前徐福寺》诗,草木皆雨。正因为海上浪稳,万里好风必早归。”朱元璋并诗:“熊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当肥;当时徐福要了仙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回来。“诗中说日本熊野山前有一座徐福寺。在明代的著作中,陈的《明史》和的《刘弘书》都提到了徐福的来日。
清代中国驻日外交官黄遵宪、黎庶昌、薛福成等曾在日本参观徐福墓和神社,并作诗记录这些事情。
本世纪初,中日韩学者对秦汉史和海上交通史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地下文物考古资料,人们普遍肯定徐福是否到达过日本。吕思勉、范文澜、吕振宇、顾颉刚、杨宽等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对徐福的求仙之路进行了描述和评论。马还做了一个历史上的徐福传记。简伯赞在《秦汉史》一书中说:“是当时沿海地区的商人下海寻找三神山,企图开辟与日本列岛的商业通道。”
但也有人怀疑徐福东穿越日本的传说。他们认为汉唐史书没有明确徐福东渡江的去向。为什么五代两宋的人会提到日本?而且后来变得更加具体,让人怀疑其真实性。日本的史书《史记》、《日本大臣》也没有记载。后者引用《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不少,唯独没有引用徐福东。很多唐朝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都没提。(《邵岩与徐福东渡江的史实与传闻》),载《文史知识》第9期,198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台湾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徐福东横渡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1950年在香港赴台的大陆学者《徐福入日本开国大考》一书,被翻译成日文,于1977年在日本出版,书名为《神武天皇——徐福传说之谜》。日本信宫徐福会已故会长所著《徐福之开国及其思想》一书也指出,徐福是“日本民族的开国始祖”。台湾学者彭也参与了此项研究。多次赴日考察徐福遗迹和传说,出版《徐福是神武天皇》、《徐福研究》等多部专著。(彭《徐福研究》,台湾苗栗福慧图书出版社,1984版,而徐福是神武天皇,1973版)。
在日本,相当于中国的宋元时期,日本的熊野有垂福寺和垂福墓。中国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中国著名高僧祖渊禅师赴日,他为徐福墓题诗一首:“王先生采药未归,故国几度;今香聊寄千里,老僧也来避秦。”
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是北于公元1339年所作的《神皇道统》。徐福到达日本的口头传说远早于文字记载。日本天皇延五年(公元928年),日本高僧宽介五代后来华,即与一初和尚谈及徐福日本采药之行。后来的日文书籍记载了徐福东的日本之行,有松下兼善的《日本异名传》、林罗山的《林罗山文集》、俊美新井的《文同通考》、野口野三的《日本名胜地志》、高谷徐的《日本历史》。《佐贺城文物》记载:锦里神社保存着一幅《徐福渡海缘起图》,是包拯五年(公元1648年)当地一位著名画家所绘,供奉给神社的。
徐福之墓和徐福之庙都位于日本和歌山县的信宫。和歌山县东牟楼县那智町的那智神社,也被称为福寿美神社。美人是“朱富”的谐音,朱富是徐福的住处。信宫过去被称为翠富町,但现在在信宫市到处都可以看到以翠富命名的商店。据日本人传说,徐福当年曾在此居住,从中国带来了桑树种植、蚕桑、纺织、渔业、水稻种植、金属工具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中国文化。他受到日本人民的崇敬,被尊为农业之神(耕田之神)、养蚕之神(纺织之神)、医药之神(药王)。徐福保存社是1915年由信宫官员、社会贤达和各界市民成立的。1931年,徐福事迹博览会成立,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徐福会成立于1955,徐福会的扫墓祭祀每年都会举行。除了当地市民,还有来自日本各地和海外华人的1万多人。1982 9月1,市里还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徐福东渡江2200周年。1994年,市里还建立了徐福公园。
九州的佐贺县也有供奉徐福的金立神社。还有徐福的登陆地。昭和五年(1930)和昭和五十五年(1980),佐贺市分别举办了两次徐福节,是佐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节日。京都府和谢军著名的神社也供奉徐福。日本山梨、和田、广岛、青森、秋田、爱知县等县都有徐福川的故事和遗物。在日本,有超过100的徐福遗骨。昭和五十四年(1979),日本千光社出版了山本纪纲《徐福东来考》、《徐福东俗信仰植根日本》等书。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徐福的研究相当重视。目前从事徐福研究的人员不局限于中日韩,还扩展到东南亚和欧美部分地区,成为今年的国际研究课题。
从1985开始,在江苏连云港、苏州、龙口、胶南、河北、浙江等地成立了徐福研究会、徐福千儿童会。1993,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徐福会在北京成立。连云港市、龙口市、胶南市、苏州市、河北燕山等地先后召开徐福东学术研究会议,发表余本论文、专著20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徐福研究的报道和文章500余篇。龙口市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徐福故里文化节,连云港市赣榆县也举办了多届徐福文化节,吸引了中外经济、文化、社会各界人士,成为一次盛大的大型招商大会。
徐福会于1950年代在香港成立,台湾省也成立了徐氏宗亲会。韩国济州岛早就成立了徐福会。日本佐贺县、信宫市、和歌山县、东京、大阪府、山梨县等。还成立了徐福会或徐福研究会。日本的徐福会也是1991在东京成立的,他们也出版了几十本关于徐福研究的专著和各种期刊。中国国际吹拂文化交流协会5438+0997+10月组团赴日韩吹拂遗址考察。山东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歌剧《徐福》荣获文化部“文华奖”。这些都标志着徐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战国到秦朝,中日两个民族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交往。历史上,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一直受到中国的影响。徐福东渡江传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徐福东横渡是一个涉及历史、考古、民间文学、民俗学、宗教、民族、航海、中外交流等学科的重要课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广泛深入地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团结友谊,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徐福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文化圈的一员,今天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遗存还是很重的。在中日韩文化交流史上,徐福是一位先驱者。一些日本人把徐福丰视为祖神,认为自己是中国移民的后代。
时至今日,徐福依然是联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尤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纽带。随着中日韩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这个纽带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继承和发扬其宝贵的历史遗产,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安·《关于“徐福文化”的思考》,收录于《徐福文化整合与徐福文化反思》,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