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祖父是个读书人,一个高官说他是个“书呆子”,前途尽毁。
研究鲁迅的文字,他的祖父周福清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鲁迅的性格和个人成长史都与他的祖父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考场贿赂案”。
那么,历史上鲁迅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本名周之富,字振生,号符节、梅县,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根据其家谱,绍兴周氏认为自己是北宋大学者周敦颐的后裔,其第六位祖先周逸山是庆干龙冰陈恩(可疑)的科举考试官,后来选择了知县。
于是,周家后来买地盖房,设四商,广设良田,成为当地世家。
同治六年(1867)恰逢平定江南之乱,周福清也在当年丁卯科浙江省考中一举夺魁。
但周福清在中考后并没有参加第二年的考试,而是在总规馆做了三年的成绩单,才被辛未年中考(前三的18715秀才)录取。
后来,因为年纪尚轻,成绩还算不错,周福清被调到国子监普通馆深造,被称为“庶吉士”。
当然,进入科学院深造并不意味着成为院士(学士),庶吉士通常只认为自己是“半个院士”。
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三年后,庶吉士就要离开中考,成绩好、有前途的人会被任命为编审。这才是真正的翰林官,将来有可能成为大学士候选人、尚书侍郎、知事。
至于那些不能留在博物馆的人,他们的个人命运就更微妙了,因为他们会像那些没有考入医院深造的人一样,被分配到各个部委当大师或者被释放当裁判官,相当于白白耽误了三年。
不过这批落选的庶吉士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等真正的空缺,也就是所谓的“老虎班”,即用即来。可惜周福清在这批散馆之后,被任命为外国知府。
据学者孔考证,周福清原选四川荣昌县令,后以“亲老”为由改任江西金溪县令。
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集》中,还有这样一份同治十三年(1874)11月28日的档案:
“臣周福清,浙江绍兴府人,进士,会稽县人,三十一岁,被罢官,即知县,原为四川荣昌县知县。各位老人,改选就近省份,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知府空缺,敬之。”
据此,周福清于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当选为江西省金溪县知县。
说来也巧,大四的时候在金溪县实习了一个半月。)
但是,做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县太爷周福清只干了三年多,就被光绪四年(1878)两江总督沈葆桢瓦解,其中说:
"金溪县县长周福清是个好老师."结果,他被解除了治安法官的职务,并被建议担任指导员。
周福清文理科都很优秀,说明他学习好,但是做事很差,说明周是个书呆子,不会做事,所以不能做官,只能从事教育或者研究。
说白了,这就断了周福清的仕途。对此,周福清当然很不甘心。
后来,在同乡李次明的指导下,周福清卖地捐官,然后在北京等待,最后从七品(相当于部尚书)捐了一个内阁书。
虽然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抄写和写作,但周福清始终是个北京小官,不是比当个穷教导员强多了吗?
就这样,周福清从锦西罢工开始就一直在北京。期间虽然只是个小官,但他并不缺乏等待时机的想法。
然而,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鲁迅的曾祖母戴夫人去世,周福清按规定回到了丁酉(三年),但也正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科场贿赂案”。
后来因为事情曝光,周福清被判斩首监工。虽然最后没有死,但是周家还是被打败了。鲁迅也尝尽了人间冷暖,最终成为一个锋芒毕露的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