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打破贵族家庭对官场的垄断。
3.保证威权政府中行政人员的来源,让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学者从政,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4.它还促进了一种普遍而持久的阅读时尚,有利于形成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5.从寻求公正和公平的角度来看,将严格的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方式是合理的。
缺点:
但它的题材和内容大多没有超出儒家经典尤其是明清八股的范畴,而且大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官方选拔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引诱“天下英雄”进入最高权力控制的制度。
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士人参加国家选拔考试是一种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之所以称之为科举,是因为它采用的是以科选士的方法。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直到清政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
明静与进士:
在贞观,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背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部分包括政策题、加考经典和散文(后来主要以诗词赋为主),旨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考察考生的治国理政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点:
1.从文化渊源上看,科举制度是儒家“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拔人才的方式和原则来说,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单独设置科目,对广大士子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它有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职能变化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建立、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历史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变成了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时间上看,科举制度从隋朝到清末废除,历时近1300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科举制度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有什么进步?
1.使布衣知识分子步入仕途,进入政治舞台。评价九品等级的标准是家世。出身富家的可以评为上品,出身贫寒的只能评为下品,导致“上品无贫,下品无士绅”的现象。科举制度面向各个阶层的士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尤其是在宋代,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
2.有利于选拔真本事、实学的人才。正因为九品的评价标准是门第,所以贵族纨绔子弟没有真才实学也能被封为官员,穷人家的孩子即使有才华,很优秀也不能被封为官员。科举制度有择优录取的原则,随着发展还增加了乡试、省考、通考、宫考。这就使得没有真才实学的士族子弟无法通过家族获得官职,而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地主子弟却得以迅速升迁,国家也选出了有真才实学的人。
3.国家掌握了选官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魏晋时期,士族的影响力逐渐壮大,他们逐渐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因此,九品钟政制度名义上是国家指定的评定钟政官阶的制度,但实际上是士绅操纵的晋升工具。科举制度由礼部主持,经宫廷考试后由皇帝审查。这样国家才真正有了选官的权力。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多从士族子弟中选拔,而平民子弟,真正有才能、有见识的,是当不了高官的。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平民地主的崛起,魏晋时期已经不可能继续关注九品了。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吸引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建:
隋代,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隋朝杨迪时,科举正式建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4.发展:
到了唐代,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馆,增加学生人数。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加了科举和武举。唐玄宗时期,任命高级官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的地位,诗文赋是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突破了贵族家庭对仕途的垄断,起到了抑制门庭的作用;
2.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员的来源,大量出身低微的平民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参与政权。“大的在台上,小的是郡县”;
3.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考试将地方士绅手中的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稳定。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的影响:
1.打击了腐朽的士绅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2.科举制度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科举制度走向极端,成为统治者摧残人才、培养忠臣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思潮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度流传下来的一些优秀措施,至今仍被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沿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