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民俗或天津历史的作文(至少400字)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台等形式。采用木刻套印和手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刻刻出画面的线条,再用墨汁印在上面,单色印两三遍后用彩笔填色。它既有版画和木材的味道,又有手绘的色彩和工艺。因此,民间艺术充满了魅力和中国风。杨柳青年画创造了鲜明生动、吉祥感人的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花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段表现人们美好的感情和愿望,特别是直接反映各个时期时事、风俗和历史故事的题材。如年画《年年有余》中,图上的人偶“一张娃娃脸,一副佛身,一副武打架”,手拿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世俗风俗、山水、花鸟等。,尤其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及那些带有时事性质的新闻等。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主流,并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征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制作。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有:创作手稿、分版、雕版、套印、绘画、装裱。前面的流程和其他木版年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图纸套印的;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在手工绘画上下了不少功夫,巧妙地将版画的刀味与绘画的笔调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由于绘画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的杨柳青年画空白(墨线或未经绘画处理的半成品)是一样的。可分为描写细致的“精工”和风格豪放的“粗工”。艺术风格迥异,各有艺术价值。
从前,天津人信仰很多神,比如财神、灶王爷、菩萨、玉帝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人们强调航海技术,祈求神灵保佑,所以民间最负盛名、最受推崇的要属“天后娘娘”——南方称“妈祖”。同时,天津也是航运枢纽,外商众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很旺盛,祭祀花会也很多。清朝初年,康熙皇帝游览天津,视察天后宫,非常欣赏花展的表演。皇帝在花展上赐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展就成了“皇党”。法国大鼓、狮子、中国幡、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据《天津科举录》记载,“通宵达旦,直至子夜。当蜡烛熄灭,香味消失,我才意识到东方是白色的。”后来,除了三月二十三日周年的生日,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初一还举行了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的庙会成了春节最重要的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寒冷的12月份举办大规模的母亲庙会?说起来和天津人的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天津人很重视过年这个节日,在全国大城市乃至世界都很有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地的人群结构以及大部分人长期从事海上、水上运输有关。每到元旦,人们都期盼着与家人和平团聚,* * *享受天伦之乐,* * *祝愿来年好运。这种购买价格和心理强度是其他城市的老百姓无法比拟的。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云集天后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年货交易市场。宫南宫北部寺庙前院的杂货和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
她还告诉记者,早些年,天后宫里有很多由厅堂改建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挂钱、金货、花鸟鱼虫等。,都非常有名。大家去买年货的时候,看着琳琅满目的年货。“逛街也是享受!”
尽情享受打鼓和杂耍,老少皆宜。
在旧天津,唱大鼓的商人被称为“江湖人”。据传说,这种唱法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宫廷中就有劝谏鼓。虽然是下面的劝诫,但也有一种教育意义。古代周庄王为了“匡正风俗”,曾“击鼓教化百姓”,所以唱鼓的后人尊周庄王为父。过年的时候,鼓手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搭帐篷。他们会在三面摆上长板凳,在平整的一面搭起桌子和鼓,作为演员唱歌的舞台,这就是所谓的“拉场戏”。所谓鼓歌,都是贵书,比如呼延庆打人,七国围,杨家将,渡海东送,薛刚反唐等等。
今年,几个大鼓棚唱着不同的歌曲,人们可以在欣赏它们的同时大饱眼福。因为每当过年唱大鼓,必然会有“杂耍”,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相声、双簧、魔术(魔术)和杂技(如抖空竹、打坛子、踢毛毡等。)一起表演,称为“十种杂耍”,就是吹、打、拉、打。
空竹嗡嗡的图案抖出新年的味道。
每一个孩子,甚至大人,一提到空竹都会兴高采烈,因为空竹用棉线和两根细棍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摇摆和上下起伏,从简单的发声到复杂漂亮的招数,抖空竹的技巧还真不少。因为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会有人表演。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一根白线,绕在空竹中间的一根圆轴上。两根竹竿晃动时,轴头上的圆盘转动,圆盘上有被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风进入孔中,从而发出“嗡嗡”的声音。摇得越快,光盘转得越快,声音越大。摇空竹的时候,往往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摇,比赛谁摇空竹的声音大,谁摇的花样多。最简单的模式是“高高举起”,即大声摇空竹,抛向空中,然后用竹竿接住,继续摇。抖空竹的模式是“猴子爬杆”,即让空竹沿着手中的竹竿向上旋转。复杂的招数有“过十字”“张飞骗马”。春节期间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都没见过这么简单的玩具。在一根绑着两根棍子的小绳子上,一个竹子做的小玩意随着绳子的晃动上下飞舞,发出“嗡嗡”的声音。如今60岁以上的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从人群中飞上天空,然后急速下落,再被绳子牢牢抓住,再次摇晃。小小的空竹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穿过,耀眼夺目。一会儿它们从后面飞起,一会儿它们在腿下爬行,一会儿它们在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的《流星追月》、《猴子爬杆》、《蚂蚁爬树》等舞蹈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