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日常生活看古人
2022.1.25《人间烟火:被历史埋没的每一天》这本书是赵冬梅在2021.4.1出版的。这本书里有许多关于历史的信息。最起码,我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两种日常生活达到古今。一个日常生活,一个日常生活。
在任何一个时代,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父母和其他亲人都会为孩子祈祷——不求富贵,但求平安顺利,而“平安顺利”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平凡简单的生活。但是,简单的“平安顺利”的内容就大不一样了。首先,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平和流畅的内容。传统时代,性别对生活的限制远多于现代。其次,同样的性别,不同的时代,平和流畅的内容也不同。“日常生活”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制约。任何时候,男人,女人,阶级,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
赵老师从衣食住行,以及传统时期的女性和男性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是深刻而静止的,但它们确实存在。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观察和体验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看变化,也看不变。里面有很多素养的地方,比如“思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锅,能炒的锅,战国时期就出现在南方了。第二,要有油。魏晋时期,植物油提取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提到用香油制作豆豉。锅里的油是热的,但油炸不会自然发生。要想让爆炒真正成为主流的烹饪技术,我们还需要第三个条件——缺燃料。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大规模的饥荒和因饥饿导致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地球气候寒冷时期。中国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是人类遭遇过的集体生存挑战,比如魏晋南北朝,宋朝,元朝,明朝,明朝。生存欲望压倒了人的理智,于是出现了人吃人的极端情况:曹操军队的小卖部“混在人的乳房里”;前秦“每杀一贼,谓之‘熟食’,意思是兵曰:‘若战于朝鲜,黄昏肉饱,何愁饥!’士从之,吐人肉,满身健康,能打仗。
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特别讲了著名的技巧。不仅有200多种食谱,还有粮食生产、瓜果、粮食种植等各种农牧民生的记载。它是古代农业实用科学的代表作。我也讲了分享制和分享制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到食物从匮乏到丰富,家制的变化,从跪着的时代到高桌大椅的时代。其中还讲到北宋由勺到筷的变化,宋代由2餐到3餐。
茶文化和酒文化。茶和酒关系国计民生,影响政权关系,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酿酒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夏朝。酒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娱乐神灵和祭祀;秦汉以后,酒逐渐世俗化、大众化,成为民族饮料蒸馏技术。传入中国时,众说纷纭,最主流的是元朝,其他还有宋朝和唐朝。在蒸馏酒出现和普及之前,大部分白酒都是自酿的,最高度数不超过20度。所以,爱酒的人不必太崇拜刘玲、阮籍、李白,喝二锅头也喝不了多少。传统酿造的酒虽然度数不高,但喝多了也能醉人。饮茶在东晋南朝时开始流行。唐玄宗开元以后,喝茶逐渐流行起来,因为冥想者需要茶来保持长时间清醒。封藏于唐代的冯《文健集》记载了饮茶习俗流行的盛况:“各地人各持兵器煮饮,然后转而互相模仿,成为一种风俗。唐宋时期茶的主流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茶,而是饼茶,又称“片茶”、“团茶”。茶成为饮茶的主流,直到明朝。唐宋时,饼茶是完全看不到茶叶形状的第一次蒸。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挑选、清洗,“然后放入甑内,熬汤蒸”。第二次压榨,将蒸好的茶叶“洗几遍”,冷却,然后尽量把水和茶膏(即汁液)挤出来,“直到干净为止”;第三次研磨:将除去水和汁的茶渣放入砂锅中,加水,用木棒反复研磨;第四,加入香料,“均匀地摆动,疲倦地揉搓”;第五,定型,最后放入特定的茶扇中进行定型,然后放在木排上烘干,得到完美的茶饼。这种饼茶经过反复蒸磨,再配以香料,以色泽洁白为上品。东坡支林引用司马光的话说“茶要白,墨要黑”,茶是白,墨是黑。这种过度加工的茶叶能保留多少茶味?
衣服和礼服来自过去,是传统在现实中的短暂表现,代表着现在对过去的尊重。当今中国人的一大遗憾,大概就是没有一件属于中华民族的服饰。然而,现代人感受到的是礼服缺席的窘境,而古代人感受到的是礼服繁杂的尴尬。南宋朱说,朝服(正装)平时不穿,到了要穿的时候,基本都穿破了。到了元朝层面,就是随访,有人化为歌曲解释佩戴顺序。
服装制度的另一个挑战者来自统治集团之外,主要是商人和娱乐业从业者。宫殿和教学车间是时尚的源泉。缠足最早是在皇宫里普及,然后从皇宫传到国外。到了北宋后期,更是汴京一绝。当时人们开玩笑说“京师女子衣足,不如世人”。最让我惊讶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赞美三寸金莲的词是苏东坡写的:“画时不惜莲,长时忧去凌波。”只见舞归空中,无影无踪。偷通宫,稳如泰山,困若泰山。很难说精致,但一定要从手掌上看。而且,当缠足和贞操联系在一起,成为与择妻纳妾相关的时候,在全景的监督下,女人是逃不掉的。
活着分三个阶段,具体可以看书。先秦秦汉至隋朝,第三是隋唐以后。这和集权有很大关系。随着官员对国家的依赖越来越大,生活状态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陶渊明回归田园居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赵老师还分析了通俗艺术,让我们对通俗艺术有了新的认识,通俗文艺编故事的基本逻辑和常识背景是基于当下社会的,历史只是一个幌子。通俗文艺不追求历史知识的真实可靠。历史时期的通俗文艺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资料,因为它构成了族群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它所传达的具体内容未必真实。但是故事的常识背景,主角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其实都存在过,这是作者(不一定是故事的主角)所生活的时代的普遍性的真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家在弄清作品产生的年代后,才可以把通俗文学作品作为还原历史真相的对象。书中引用了唐代白行健的《李娃传》。看书,不知道剧情,和细节。比如书中说的房屋租赁和豪宅商铺,还有到了唐代,殡葬事业发达,甚至出现了丧界之间的竞赛,规模很大,很激烈,分为丧仪和丧歌竞赛。而从结局来看,有,什么是大团圆结局。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幸福生活。还需要男官兴旺,妇孺丰满,儿女有为。这就是幸福的结局。
先不说纳妾制度。自古以来,女人被束缚的太多。张敞画眉,在古代,大概是他不能拜丞相的原因。传统时期,男性比女性相对自由,然后到了等级分明的时代,自由是相对的。谈赵志,以他为核心的魏晋士大夫体系。父亲是军人,儿子也必须是军人。即使我们逃脱了政治的枷锁,也没有逃脱道德孝道的枷锁。我还举了宋代王翘的例子,一个有文采的人,因为时代的抛弃,最后设计了一个坟墓“茧房”从容等死。科举制下的专业人才,如颜等,在绘画、建筑等领域都应该算是大师。但在科举制度下,绘画是“最后一招”,医学是“道之治”。所有与实践相关的、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技术工种,在传统官僚体系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支持,而帝制国家却拒绝将这部分从官僚体系中分离出来,设立独立于官僚体系、基本等同于官僚体系的评价体系。结果,技术官僚始终处于官僚体系的最底层,专业知识高的职位混杂在普通职位之间,以同样的标准晋升,最终丢掉了工作,未能建立起技术职业的尊严,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