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鼓书的历史演变
清道光年间,黄三湘源东社艺人石金星吸收并糅合了当地民歌和道教的"边调",对鼓词的唱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咸丰初年,石金星的徒弟陆永权编了一部中长篇书目,题材扩展到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了更好地表现书中的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他开始将地方剧种,如党公调、落子、湘源秧歌等混入鼓书中。之后盲人艺术家苗喜来在原唱的基础上创作了《伤心板》《抢板》。
民国初年,五代传人段在原有“紧、慢、悲、抢板”的基础上,创制了“起板”、“对偶”、“叠板”、“切板”,并进一步将抢板细分为慢、紧抢两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上党鼓书的版型。其弟子侯以成、董才元成功地将上党梆子、上党锣子、湘源秧歌合二为一入鼓本,形成了上党鼓本可以自由夹唱其他剧种的特色。同时,董才元开创了一个人演奏全套打击乐的先例。
随着鼓词的发展,另一种“明眼人”的说唱形式悄然出现。据《襄垣六调名家及徒弟名录》柳调第五代传人宋双焕介绍,清光绪年间,襄垣县傅山村一位颇有眼光的秧歌艺人田伟,结合当地流行的小调《莺歌柳》,形成了固定的唱法,称为柳调,并开始反复说唱上下两句。
民国初年,"六调"的伴奏乐器由胡改为,唱腔中有哭板、抢板、紧板。同时开始与盲人唱的“鼓词”交流融合,“明眼艺术家”与盲人艺术家相互学习,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上党鼓书”。此时鼓书的内容既有“圣书”,也有“许愿书”,还有民间故事和传说,篇幅较长,有的可以说是十五到二十天。由于盲人行动不便,表现战争、打斗场面的书籍很少,大多反映“忠臣奸诈”、“才子佳人”等主题。说唱的形式是:乐队数量增加到五个以上。一人坐在乐队中间,演奏全套打击乐器,文乐伴奏乐器:一人演奏黄儿(秧歌、鼓书)、秦乐(梆子)、板胡(洛子),其余两人分别演奏部落虎、三弦、月琴、二胡、小胡。人声的类型很多,有起板,二字,紧板,慢板,叠板,切板,慢板,紧板,哭板。曲牌主要是以歌尔词的基本曲牌为基础,与其他剧种是板腔复合体。叙事抒情,能表达戏剧冲突,唱的多,说的少。打击乐手是主唱,伴奏者根据书目中的角色扮演一到两个角色,大致划分了生、旦、丑的职业。这一时期,上党鼓剧本的板块和唱腔形式基本定型,并开始初步发展。但盲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被称为“下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