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漂流路线(简单)
杜甫人生流浪的路线图(简单)如下:
我去过周琴、化州、成都和四川的奉节县。
甘源二年(759)夏,化州、关中发生大旱。杜甫写了《夏叹》和《夏夜叹》,感叹中国难民的苦难。这年立秋以后,杜甫对时政的肮脏感到痛心,放弃了在化州的秘书职位去参军,到了西部的周琴(今甘肃天水)。杜甫在华州任职期间写了30多首诗。
杜甫几经辗转,终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史称“杜甫草堂”或“浣花草堂”。后来被严武推荐为节日之都,全家居住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4)春,又迁蜀,杜甫回到漂泊近两年的草堂。严武推荐杜甫担任员外郎,工部检校,并出任严武的参谋。后人也称杜为工部。
扩展数据:
杜甫的相关资料:
1.杜甫中年时,因其沉郁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擅长古风和律诗,风格多样。他用“郁闷、失意”两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自己的工作风格,主要以抑郁为主。
2.韵在杜甫诗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杜甫格律诗的成就在于拓展了格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用常颂诗写娱乐、怀旧、旅行、宴饮、山水,还用常颂诗写时事。
3.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系,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杜甫关注民生的思想及其在律诗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风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