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坝的历史演变

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访问北京,他选择了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黄河。

在河南郑州黄河附近的邙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华云汇报了治理黄河的情况,提出了从长江调水补充黄河的设想。毛泽东主席看着汹涌的黄河,略微沉思了一下,突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也可以。”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战略构想就是这样提出的。

1953 2月19日,毛泽东从武汉军用码头登上“长江”号军舰,沿江前往南京。军舰离开码头时,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宜山奉命登船。在重点讲述了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理念后,毛泽东又旧事重提:“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一些给北方?”你研究过这个问题吗?“当时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是对根治长江水患和三峡工程进行论证。对于毛泽东突然提出的这个问题,林一山毫无准备,只能承认“没有”。

毛泽东显然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他站在一张地图前,手里拿着红铅笔,笔尖微微悬空指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一一提出他设想的引水地点。直到铅笔指向汉江,林一山才回答:“汉江有可能。汉江上游与渭河、黄河平行向东流,中间只有秦岭和伏牛山。自西向东,越往下游流,引水工程量越小。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修建引水工程,让汉江水通过黄河引到华北。”

听林宜山这么一说,毛泽东为之一振。他用铅笔在汉江的曲线上画了许多条沙洲。当他的铅笔指向丹江口,丹江口河流入汉江的地方时,他突然画了一个圈,问:“这个地方可以吗?”林一山脱口而出:“这是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引水路线。”

毛泽东的笔留在丹江口,这正是林一山所希望的。此前,长江水利委员会从汉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基本确定了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开发汉江的最佳工程方案。只是因为计划没有完成,所以没有上报中央。

得到林一山肯定的回答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回去后马上派人去调查,一有消息就给我写信。”

当军舰驶近南京时,毛泽东再次对林宜山说:“暂时不考虑三峡问题。我只是想先摸底,但一定要抓紧南水北调工程。”

1954长江洪水期间,毛泽东乘坐专列沿京广线视察。途经武汉时,他听取了林宜山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林宜山对毛泽东说:“我们自己做三峡工程并不太难,但需要放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因为这个工程的规模在世界上可以算是一流的大工程。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胜任三峡工程的设计。”毛泽东对此表示赞赏。

1958 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举行开工仪式,比原定开工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196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首台15000 MW机组投产。65438至0974,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完工。此时丹江口大坝全长2.5公里,坝顶高程162米,装机容量90万千瓦。水库运行30多年,历经数次洪水,大坝稳如磐石。

几十年后,丹江口大坝横跨汉江,锁住了黑龙,积累了500多亿元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是工程造价的50多倍。三峡工程前,丹江口水库是长江流域控制功能最好、综合效益最大、功能最全的水利枢纽。

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丹江口大坝加高至176.6米,总库容将增至33964.38+0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北方输水6543.8+03亿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