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电离方程
氨电离方程式:NH3·H2O = NH4 ++ OH-。
氨气简介:
1、氨(氨)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031,密度为0.771g/L,相对密度为0.5971(空气= 1.008)。这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氨水能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并在水中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呈弱碱性。
2.在常温(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 MPa,即112.2个大气压),沸点-33.5℃的条件下,可在压力下液化,也容易凝固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在高温下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可以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3.氨气通常用于制造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氨气可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可灼伤皮肤、眼睛和呼吸器官的粘膜。过量吸入会导致肺部肿胀,甚至死亡。
学习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氨的气味。18世纪,著名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苏格兰)、彼得·沃尔夫(爱尔兰)、卡尔·威廉·舍勒(瑞典/德国)、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英格兰)发现空气中的氮气可以被碳化钙固定,生成氰氨化钙,氰氨化钙与过热蒸汽反应生成氨。
2.1785年,法国化学家克劳德·路易·贝索尔确定了它的元素组成。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工业生产一度是一个难题。
3.在1909期间,德国化学家哈伯(E.Haber,1868-1934)发现反应在500-600℃,17.5-20.0 MPa和锇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
4.为了将哈伯的实验室合成氨方法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德国工程师博世(C. Bosch,1874-1940)对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进行了改进,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催化剂,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被称为“哈伯-博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