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入恭之助圣母堂的历史

佘山附近的松江、青浦地区的天主教传入很早。在100多年的禁教期间,横塘、张浦桥等村的天主教徒将信仰保持在地下。1844年,天主教在中国恢复合法地位后,江南牧区法国耶稣会会长南来到佘山,认为这里竹林遍布,环境幽静,可以在这里为传教区的年老体弱传教士建一个祈祷场所。囊禄死于1856。1863年,法国耶稣会继任会长碧儿从徐家汇来到佘山,在半山修建了五间供神父疗养的平房,内有小厅。1864年,松江总司祭杜神父在山顶建六角亭供奉圣母像。山下张浦桥等地的基督徒开始向佘山朝圣。

3月1868,1,江南牧区主教郎怀仁为小礼拜堂和圣母像祝圣。这尊圣母像是中国的修士吕圣三模仿巴黎的“胜利后的圣母”所画,改名为“京之助圣母”。1868年5月24日(圣母玛利亚前往京之助参拜的日子),数百名香客来到佘山。当时小礼堂容纳不下,只好搭起帐篷做弥撒。1868年,安徽、江苏两省多地发生宗教案件(见扬州宗教案),神父、教堂遭到袭击。即使在中外关系一向比较融洽的上海街头,也出现了仇视外国人的帖子。耶稣会的法国传教士深感不安。江南牧区耶稣会会长顾震生神父赶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许愿:如果江南牧区能安然度过危机,化险为夷,山上就要建一座大教堂。9月,顾震生向本教会牧师发出公告,要求他们动员信徒捐款,尽快建造大教堂,以感谢圣母玛利亚的保护。

佘山大教堂的建筑设计由耶稣会的马弟兄承担。5月24日1871,举行奠基仪式,郎怀仁代表牧师举行6000名信众参加的露天仪式弥撒。许多朝圣者参加义务劳动,将沉重的建筑材料从平地搬运到山顶。到了1873,15年4月,希腊风格的山顶大堂建成,郎怀仁来到教堂供奉圣徒,同时从山腰到山顶修了一条曲折的苦路,每个角落都设置了14苦路亭。当年5月1、24日,郎怀仁再次前往佘山主持朝圣仪式。当时,大约有1万到1.5万人前来朝圣。从此,佘山圣母成为江南牧区的特别保护神,当年的五月被称为佘山历史上的第一个圣母月。

1894中山圣母院半山重修,可容纳500余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正殿正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第一副对联写着“半山腰建小厅,稍歇为孝”,第二副对联写着“正殿近峰顶,可登几回求母恩”。门前有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广场,有栏杆和石凳供信众休息和观赏。西边有三个圣亭(耶稣圣心亭、圣母院亭和约瑟夫亭)。1924年,首任宗座代表冈恒义大主教在上海召开全体中国主教会议。6月12日,会议闭幕日,冈恒益带领全体中国主教举行隆重仪式,将中国献给圣母玛利亚。第二天,他带领15主教到佘山再次向圣母献华。

在中国第一次天主教代表大会的推动下,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顶大堂开始拆除重建。葡萄牙牧师叶负责设计和建造,主教姚主持了祝圣仪式。这项建筑工程历时十年,直到1935 165438+10月16,惠主教主持祝圣弥撒时才竣工。叶对项目管理非常严格。桩基已经打到岩石上了,施工时不符合要求就要返工。砖砌体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如果不符合要求,必须推倒重建。1942,12年9月,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教皇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圣母大教堂为小教堂,这是远东第一座被教皇册封的寺庙。

1946年5月8日,教廷给了佘山特别的一页,允许佐塞圣母加冕。南京大主教保罗·于平和上海主教惠在京之助为圣母玛利亚雕像举行了加冕仪式,共有65,438+10万多人参加。[5]。1947 5月18日,罗马教廷新任驻华使节李佩利代表全中国天主教徒举行追悼仪式,朗诵《圣母玛利亚献中国》。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大陆的宗教活动得到恢复。1981年3月,佘山天主教堂回归上海教区。1981年5月24日,在山顶大厅举行了5000人参加的修复寺庙的盛大仪式,大修开始了。它在1984结束,在1985举行了重新奉献的仪式。

在寺庙修复之初,因为原来钟楼顶上的圣母玛利亚铜像已经不见了,所以临时用一个铁十字架安装在钟楼上。2000年,上海教区动员奉献者,修复了“京之助圣母托婴耶稣”顶级铜像。2008年4月6日,金鲁贤主教在佘山山顶为圣母像行奉献礼。5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在山顶的圣母院大厅举行了感恩仪式。

1982年,佘山修道院创建于佘山南麓,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每年5月朝觐期间,僧侣们在中山堂设立服务处,讲解教义,教信众唱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