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

劳动模范感人故事30字

有30个关于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劳动无处不在,这样的故事总是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这些短小经典的劳动故事,我们会深刻体会到人生的大道理。以下是一个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30个字。

劳动模范感人事迹1朱德的杆子。

1928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积极回应。和战士们一样,他穿着凉鞋,戴着帽子,爬山去捡粮食。

那时候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上山捡吃的,晚上看文件。士兵们担心他会筋疲力尽。他们应该怎么做?有一次,一个小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家说:“我们把朱的扁担藏起来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但第二天,朱德拿着一根新砍的扁担出现在挑粮队里。士兵们又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马上找来一根上好的竹子,砍下另一根扁担,在扁担上刻上“朱”四个字。士兵们见朱德如此坚决,都不好意思躲起来。

从此歌谣“朱德摘粮去洼,粮绝可靠。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粉碎敌人的围剿”和“朱德扁担”的故事在井冈山流传开来。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毛泽东学习玩草鞋。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随队去了井冈山。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在井冈山的生活十分艰难。面对困难,毛泽东向红军官兵发出号召:没有粮食,我们就要种;没有蔬菜,我们就种;没有布,我们编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做!

一天,毛泽东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山坡上的一间小屋前。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笑着说:“老人家,我是来拜您为师的!”毛泽东坐在旁边,认真地向老人学习打草鞋,默默地记住每一步和每一个动作。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做好了。毛泽东学会了打草鞋,并一一教给战士们,树立了艰苦朴素的好榜样。

不勤劳,老了就辛苦;不能老有所为,老有所适。

劳动模范感人事迹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切断了边区与外界的交通,给边区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这一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嘉玲·毛泽东居住的山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会上,战士们都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做生产标兵。这种热烈的气氛震惊了毛泽东,只看到他走出洞穴。

“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很好!”毛泽东来到战士们面前,满面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以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我们必须带头!”

毛泽东双手叉腰,环视着两边的山坡,自信地说:“杨嘉玲有足够的土地让我们种植水果和蔬菜。我们也可以养猪来解决我们的肉类问题。如果我们能再成立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就不用担心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了。”说到这里,毛泽东笑得很灿烂。

毛泽东说这话的时候,战士们仿佛看到了满山的青瓜黄菜丰收景象,群众更加激动了。大家聚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么开荒,怎么浇地,决定过几天正式开工。

施工那天,天一亮,战士们就扛着头下地了。士兵们经过毛泽东住的山洞门口,看到灯还亮着。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没人忍心给他打电话。每个人都蹑手蹑脚地走过门口,生怕打扰了主席,结果被毛泽东听到了。没过多久,我看见毛泽东头上顶着一把铲子走了过来。他边走边说:“我们不是说好给我一块地吗?我的那份呢?”

“主席,你考虑革命大事都很累了,就不用参加这种开荒的小事了。如果我们更加努力,你的工作就会完成。”士兵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不会吧!开荒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每个人都必须给他一英亩离河不远的土地。

毛泽东被分配到责任田后,他珍惜这片“有争议”的土地。一空了,他就去挖。士兵们发现后,赶紧去帮忙。毛泽东总是坚持要自己完成它。他说:“你有你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你要我为这片土地挖什么?虽然我比你大,但我敢跟你比,看谁的田种得好!”

从那以后,毛泽东只是抽出时间,一个头一个头地挖开土地,修建一个小水坝,把河水引到地下。很快,地里种上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毛泽东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施肥除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夏天来了,毛泽东田野里的西红柿又红又大,辣椒又尖又长,黄瓜沉重地耷拉着脑袋,都带着花和刺,真是诱人。每次路过这里的人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赞叹。

毛泽东自己种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大生产的势头更加强劲。

劳动模范感人事迹3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1

1960年春天,中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大庆油田的发现,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带领来自西北玉门油田的1205钻井队加入石油大会。

当我们到达大庆时,王进喜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道路,车辆不足,食物和住房问题。但是,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们决心即使有很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面对困难,王进喜带领全队人抬钻井设备到施工现场,以“宁愿活不到20年”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五天五夜,打出了周年第一口注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中,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每年65438+10万米的奇迹。

当年,王进喜病重,得不到医院探视;钻孔伤了脚,他靠拐杖指挥;油井发生井喷时,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间,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

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2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

1898他出生在河北冯润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岁时,家乡大旱,他只身前往关东,在抚顺李子沟当工人。后来他来到鞍山,进了日本人开的钢厂。

1948年2月,党员孟泰参加通化铁厂高炉维修工作。他带领伙伴们只用了35天就修好了原定80天的两座高炉。

1948结束,蒙泰回到鞍钢。为了支援民族解放战争,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当时配件比较短缺。孟泰带领工人们在厚厚的冰雪中挖掘,把埋在地下和废品堆里的各种设备一件件收集起来。

几个月后,收集了几千种,几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蒙泰仓库”。到1949年6月7日,鞍钢冶炼出第一批铁水,铁厂修的三座高炉所用的材料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蒙泰成为安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1950年8月的一天,4号高炉发生爆炸;孟泰冒着生死危险,摸索着寻找灶台,关掉冷却水开关,从而避免了一场毁炉伤人的重大事故。还有一次,3号锅炉外壳被烧穿,孟泰冒着大火,用几个泡过的麻袋堵住了裂缝,化险为夷。孟泰被大家称为“老英雄”。

蒙泰也是刻苦钻研科技的典范。他对高炉上的1000多条冷却水管了如指掌,总结出一套高炉循环水系统的维护操作方法,称为“蒙泰操作法”。他亲自建立了“蒙泰焦炭储罐”,每年可储存数千吨焦炭。他为配矿槽开发了防暑降温设施,改善了工作环境,被同行称为“高炉仙女”。

20世纪50、60年代,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1957,任铁厂副厂长;1961,任鞍钢工会副主席。1966“_”开始后,鞍钢一片混乱。他在被诬陷和_ _,带病进京向中央汇报情况的逆境中坚持工作。

1967年6月,中央着手解决鞍钢问题,周总理邀孟泰进京。同年9月30日,孟泰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孟泰恢复了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