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主编教科书事件
曾任上海版(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主编。2001年底,苏志良为首的历史课题组中标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编写项目。2003年,该教材在上海近100所中学试用。2006年9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乔·卡恩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评论说,新教材中毛泽东领导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内容相对减少,摩根银行、比尔·盖茨和纽约证券交易所被收入教材。政治英雄让位于经济英雄。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
受到严厉批评并被迫辞职
从5438年6月到2006年10月,一些北京学者开始批评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甚至不惜上书中央,认为该书“淡化了意识形态”,“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学术方向上犯了严重错误”。2007年5月,上海市教委决定,2007年9月的新生必须使用一套新的历史教科书。除苏智良外,原编写组成员均未获准进入新编写组。在这种情况下,苏智良辞去了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的职务。苏智良主编的历史教科书,可能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书。
于等人都支持。
与网友的兴奋反对不同,学界普遍对新版教材持欢迎态度。对于上海教科书引发的风波,余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批评教育部:“在这个文化混乱的时代,我们缺乏明确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因此很难有明确的文化形象。不能为了稳定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像前几天上海改了历史教科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面对一些质疑,我们为什么不大声表明自己的观点?”
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课题组负责人朱汉国也认为,没有必要将教科书问题从政治角度扯出来,与意识形态扯上关系。
朱雪芹也认为,用文明的历史代替阶级斗争的历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代替朝代制度的演变,用文明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的生活演变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还说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氛围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教条式的背诵,所以他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指出:上海市推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引发争议。我认为上海的教材尽管有不足之处,却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当时美国媒体称“用盖茨代替毛泽东”的报道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的报道被一些人用作向上海施压的借口,甚至贴上反动、颠覆的标签。虽然没有被强制取缔,但该版教材最终还是被叫停了。这是一个遗憾。上海版教材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历史的解释比较全面,基本观点还是进步的。它不把历史仅仅视为政治或阶级斗争。另外,编排的课文也不错,应该说比较受学生欢迎。有些人以“教材编辑的时间太仓促”作为停止使用的理由,这是很可笑的。我们要的是结果。如果不完善,可以继续修改。编辑两三个月,编辑一个月又有什么关系?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匆忙写的书被使用。有什么解释?
上海至今仍在使用苏志良教授主编的初中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