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问题

D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的话题。当然,历史教科书可能会陈述发达国家应对“滞胀”的措施。当然,这只是为了记忆,你可能不明白政府采取相应对策的原因。

首先,什么是滞胀,就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超出了正常的可接受范围。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反向变化的,即适当提高一个指标来降低另一个指标。至于怎么提高哪个降低哪个,需要根据政府的偏好来权衡。比如,政府非常担心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会采取政策,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使这一指标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但必须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痛苦。

现在分析选项。选项A应该是正确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经济,市场可以通过自身机制调节经济,实现良性机制。

选项b出售部分国企,与本题不太相关,但也可以解释。很明显国家通过出售国有企业实现私有化,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更有效率。因此,一般认为“民营化”也是解决经济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手段。仅从微观层面。

选项C,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有两个效果。第一,减少社会福利,迫使更多的失业者去找工作,可以降低失业率;第二,减少支付转移(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根据AD-AS模型,可以同时降低需求和价格,即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因此,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可以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滞胀”问题,但政策效果并不好确定。然而,这一政策是以牺牲宏观经济(GDP)为代价的,从IS-LM模型得出的抑制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政府必须考虑这种影响。而且这个政策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很多下层民众肯定是激烈反对的。英国最近的骚乱主要是由于政府削减福利开支的政策。

选项d是本题的正确选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显然是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可以解决失业问题,但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因此,在“滞胀”时期采取这种政策显然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伟大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拯救了西方经济、社会和资本主义。目前,中国经济大部分是由投资驱动的。你也能感觉到我们的通货膨胀水平很严重。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超过6%,预计全年将超过5%,超过公认的4%的水平。所以“加保”政府一直在想办法降低猪肉价格,打击“蒜狠”“糖高”。

呵呵,不知道你懂没懂这么多。一年多没读经济学了,这些东西现在看来还是有用的。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