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命顺天”到“顺命守道”的升华
——萧立群
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自古以来,无数智慧生物仰望星空,提出问题,用心中的火石,在浩瀚的宇宙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照亮迷宫。于是,在古圣先贤背影的光环下,是后继者默默追随的足迹。历史先烈和现实追随者的足迹,一直在中华文明的轨迹中流淌成一条思想脉络。
从古代孔子的“不知天命,不思君子”到当代的梁阙的“不能为才”,都是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传承、延续、递进、升华。
“知命”是儒家哲学。知命者,知天命者,曰:“吾十之五,而论学问,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顺,而不逾矩从心。”知天命是对生命意义和奥秘的探索和探寻,是人对自身生命过程的思考和对终极目标的洞察。这就是《论语》里的孔子?贤文提出的基本人生哲学充满了自省:“道必行其事,命亦如此。”道必废,必亡。”因此,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孔子最终是一个宿命论者。他一生都在奔波,最后把成败归结于“命”。命运,即天命,即天意,是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后来的儒家把“命”视为宇宙的最高法则和最强神力,是万物之源和基础,非人类所能控制。对这个“命”的认知就是“知命”,而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知命”的思维框架下,尽力去追求理想的目标,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达到健康的人生,否则就是“不知命,不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从这个角度来说,知命也认同世界的内在必然性,不计较外在得失,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你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涵》)“一个正直的人是开放和泰然自若的,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焦虑和担忧的。”(《论语》)表现了“知命顺天”的世界观,包含以下含义:1。命运是客观存在的抽象。2.命运未知。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4.最好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以上观点可以概括为:即天命不可违,故知其不可违,只能顺从,即“知命顺天”。
“知命从天”的哲学理念,在孔子之后的春秋时期,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纪文子提出了“礼”的概念,认为“礼随天道,天道亦善”,并阐明了“君子不虐少年,畏天道”,“是凶德,常赦,九句不忘”,其核心观点是”。他明确地把至高无上的上帝和天作为“礼”的来源。他认为“礼”的来源是天道之礼,是天道之法。因此,纪文子强调天道以礼促天法、天理,认为人类必须敬畏天威,而天命让爱,所以人必须爱。爱人是“天人相爱”的结合,是梁“天人相爱”哲学体系的人文核心价值,蕴含着天人、人与天、人与人相应的完美而美好的交往关系,也是至尊礼的布局与给予。
“礼”的本质,贯穿着梁阙提出的另一个哲学概念——“遵命守道”。他指出“君子守其命,然后使其命”的观点,是指生命是自然赋予的,君子要尊重和珍惜一切生命,自觉遵循生命和命运的规律,顺应自然而行,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有保障,真正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此外,“顺道”还出自梁逵《天人互泰》:“兼顾物与己,知其所哉。我将守我的生命,守我的道路,天人相亲。”它的含义是:探索万物的本质规律并推给自身,是人类至善的智慧。人类是大自然赋予的。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自然界的一切,自觉地遵循万物和生命运动的规律,善待苍天,从而实现天人相泰的关系!《恪守人生》作为一种“天人相爱”的哲学观,深刻回答了“人生的价值”,回答了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坚守什么、留下什么等人生终极问题。“充实人生”中的“人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守道”的“道”就是天,是天道的规律,是这个规律所规定的待人接物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哲学思维与一种具体人生轨迹的重合:“知命从天”——“服从命令,遵守道”——“天人相爱”。当这种形而上的抽象还原为一种形而上的具体,在推导中蜕变,在蜕变中体验,在体验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就在大地和星空上掀起了哲学家梁阙的生命和智慧的足迹:从被动的认知到主动的行动,再到最终目的的追求和实现,从世界观的形成到方法论的确立,最终融合成一种“天人互爱”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当代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梁阙,这个哲人的名字,矗立在这一页,成为大地与星空之间永恒的星光。
(本文作者为肖立群:著名作家、哲学家、媒体人,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