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第三中学历史

历史

湖南省攸县第三中学是株洲市首批标准化完全中学。位于酒埠江风景旅游区美丽的酒仙湖畔。成立于1956,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

一、前任(1956 -1958)

攸县解放后,农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65438年到0955年,攸县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初中潮”,但攸县原有的两所初中,一中和二中,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1956年7月,攸县县委提出用“脚上戴帽穿靴子”(即初中班附属于小学,幼儿园班附属于小学)的办法缓解矛盾,决定在官田小学附设两所初中,称为官田高中。这是攸县三中的前身。

1956年秋,县教育部门抽调龙胜同志担任校长,官田小学附属官田高级中学招收初中生110人,分高一、高二两个班,每班55人。1957年2月,谢同志任教育局长,官田高级中学领导小组成立。这时,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一是校舍紧挨着官田铁厂,铁厂轰鸣的马达严重干扰了教学工作。二是校园太小,无法扩建新校舍。因此,县政府批准了县教育部门的意见,同意在官田陈家湾太树坡兴建官田高级中学。县教育部门委派洪凤如同志负责新校舍的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建设,现已建成拥有10间客房的两层教学楼、拥有12间平房的职工宿舍、拥有三间客房的厨房、拥有两间客房的男女厕所、拥有木架和雪松盖的学生和职工食堂。接下来的1957期间,官田高中的师生们都在这座新校舍里学习和办公。同时招收两个班的110学生,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组成。教职工人数增加到12人。此时,官田高中实际上已经脱离官田小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200多名师生在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开始谱写学校的新篇章。

1958秋季,学校招收三个新班,分为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三个班。这三个班的学生入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课桌,没有凳子。我们做什么呢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给学生讲授延安精神和反大作风,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解决困难。于是,18块门页和大量锯木,都是从海北冲和官田大屋借来的,用红砖竖起来当书桌和凳子。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室里愉快地听课和做作业。宿舍没有床,学生在地上开一张床。没有操场,陈翔老师带领学生自己搭了个简易操场上体育课。当时,这所7个班学生的新中学,只有18名教职工。他们怀着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斗,为培养祖国的后代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没有人考虑过“治疗”的问题。

同年11月,攸县委正式将官田高级中学命名为攸县第三中学,任命易同志为副校长,结束了官田高级中学的斗争。

二、创业(1958 -1966)

攸县三中诞生了,但新的问题是酒埠江水库正在紧张施工,学校在水库中心,必须搬迁。搬到哪里?县领导和三中领导一起,经过多次勘察,最终选定酒埠江镇东塘村平利组松树岭作为新校址。当时国家财政状况刚刚好转,投资不能满足需要。然而,酒埠江水库的建设进度非常快。学校不仅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还要在一片荒山上建设新校区。这个艰巨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三中师生的肩上。

当时给师生的任务是拆除2641㎡大小的5栋26间房的老校舍,用5000㎡的杂草和荆棘平整新校舍的地基,运输基建所需的沙子、鹅卵石、石灰、木材,保证1959的下9个班的学生能在新校舍开学。任务极其艰巨。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立了党小组(当时只有易、邓、刘等三名党员),并成立了建校委员会,提出了“党员齐上阵,带头先锋,师生同心协力,建设新三中”的口号,并抽调总务主任董和数学老师谢住在东塘遗址,组织指导建校工作。从1959的春天开始,紧张的建校工作就开始了。就在这个暑假,3班和4班的师生全部留在学校参加基建工作。1959下学期后,学生们每天轮班参加劳动,有时晚饭或晚自习后还要从官田挑一担砖或扛一块木头到东塘。1班到7班的学生为学校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1班和2班热爱母校的精神令人难忘:他们在参加中考并收到录取通知书或回老家参加生产后,仍然留在学校一个月参加基建工作,然后离开了母校。根据1959年6月至11年6月的一项统计数据,师生们工作了9165天,带回了大量的红砖、瓦片、煤、石灰、沙子、杉木条、木材、杉木皮、椽子。到1959下学期开学时,东塘新校区新建校舍47栋,包括11栋。期间,班主任、语文老师谢光华在拆除1959官田中学附属校舍时不幸倒下。后来因旧伤复发,治疗无效去世,为三中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9月,1959,学校在东塘新校区正式开学。9个班***474名学生和24名教职工在这个崭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奋斗。开学时,教学楼只完成了一层,教师宿舍等基建工程还没有开工。二十多名教师不得不挤在新建的浴室里住宿和办公。两位老师在板梯间搭起了住宿和办公的店铺,向平利集团借了一间老祠堂供学生住宿,在楼上仍在施工的教学楼(两层砖木结构)下层上课。开学的时候人多了,建校的速度也加快了。师生们利用劳动课,有时在课余时间上夜班,修路,开车出操场。自己做了土坯,在1960,建了一个土坯平房,有30个学生宿舍。这样东塘就有三栋教学楼(18间)、两栋教师宿舍(28间)、一厨一卫一厕,总建筑面积1262㎡,这是攸县三中的初期规模。

从1958到1959,钢铁冶炼和建校劳动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反“右倾”运动让老师们人心惶惶。再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办了什么“双高班”(高速度高质量),虽然学校想方设法用早晚上课,周日补课的方式来完成。针对师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学校提出了“打消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师生齐心协力,坚决抢先进”的口号,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要求教师多加练习,不吃“生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采取了“两建两发展”的措施。“两个建立”就是建立以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团支部书记、班长为主的政工队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课堂、就寝、用餐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两个发展”就是开展学习英雄、争创先进活动;开展竞赛和比赛。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在陈翔老师的指导下,5438+0959 10年6月,学校以易德华、谢万成、陈银春(女)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湘潭市第一届运动会,易德华获得百米赛第三名。

就在学校即将把重心转移到教学上的时候,遇到了1960的“苦日子”。为了熬过“苦日子”,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不得不下大力气抓生活。一是1959年秋从学生手中收来的茶油,除了150斤用于电源线外,其余全部用于师生用餐;二是种菜。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三包”(包括种、住、收)为单位采取包产到户的办法。于是,蔬菜丰收,师生生活更加美好,为熬过“苦日子”,搞好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老师和同学齐鑫的正确领导和共同努力下,1960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上升,名列全县第三。

1961年3月,县委提出改变学制,要求将1960年春季入学的学生和超龄学生释放到农村,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当时111人下放,加上流动生,最后一期1961只有368人。

上期1961,学校成立党支部,夏任书记,易任校长,任副校长。学校顺势而为,提出了“政治第一,教学第一,师生努力,誓把红旗插在三中”的口号,开展了名为“一个一亿”的竞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61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全县第一。

夏同志和生物老师蒋世虎带领师生做校园绿化。目前在1961 -1963期间种植了成排的蜡树、苦楝、侧柏、毛竹等,为美化校园做出了贡献。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即“51条”)出台。5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学生守则(草案)。在实施《条例》和《规范》时,学校特别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师生渴望稳定地工作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办好三中。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64又发生了“社会教育前哨战”,学校的教学秩序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三。文化大革命(1966 -1976)

1966年6月中旬,攸县委向三中派出“文革工作组”,宣布“停课闹革命”。不久,“文革领导小组”成立,负责学校工作。

“工作组”入校后,根据上级“黑主黑靶”的指示,将矛头指向无辜的教师,进行残酷无情的斗争,语文老师褚时毅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学校里派系斗争非常激烈,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8年3月,中央发出“复课搞革命”的指示,学生开始返校,工宣队进驻学校。经过两年的派系斗争,动荡的局势逐渐平静下来。

1969年3月,县政府决定在攸县三中开办高中班,刘同志调三中工作。这时,钢厂工宣队进驻学校协助工作。今年招收了第一批40名高中生,编为一班。从此,学校从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变成了完全中学。9月,成立了以刘同志为主任的革命委员会。

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刘同志提出“学生不专心学习,不认真做作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他大胆发动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教师,狠抓教学秩序和学风建设。由此,学校出现了秩序井然、教学认真、工作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学校把陈德浩送到湖南师范大学(现师范大学)美术系,李淑媛送到外语系。他们成为游仙三中第一批上大学的学生。同年5438年6月+10月,时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张伯森同志视察学校,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学生人数的增加,团委组织规模的扩大,197110年6月,学校成立了攸县第三中学委员会,王全福同志任团委第一书记。

学校在做好“专注学习”的同时,注重“同时学习不同的东西”。建立了学农业的基地和学工业的基地。我们建立了一个加工螺丝和盖子的工厂。学校还注意培养特长生,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个宣传队还利用春节到革命苏区和厂矿进行慰问演出,很受欢迎。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运动也得到有效的开展。学校男、女篮分别以1972、1973获得游仙中学学生篮球赛冠军。

在接下来的一段1973中,吴同志被任命为社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继承了前任校长的办学理念,非常重视有才华的教师。由于师资力量雄厚,县三中举办了两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全县乡镇中学培训教师。

1974期间,学校领导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做了三件实事:一是打井建水塔,解决用水问题;二是在沙里坪农场修建了一座四栋三室的红砖平房,为师生在农场劳动时提供住宿;第三,创办了印刷厂,为学校后来的勤工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5438年至0975年,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上级决定在县城办大学,攸县第三中学停办,改为攸县五十七大学卫生分校。

四。重新开放(1977 -1983)

从65438年到0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学校走上了拨乱反正、愈合伤口的轨道。

1977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攸县第三中学复课。县教育局派刘正连同志为三中副校长,主持复课工作。刘同志是的教学主任。

县教育局布置的复课任务是为7个班约380名学生准备课桌椅,为23名教职工准备办公用品,为400多名师生准备生活用品,确保9月1日准时开学。当时有很多困难。一是教学用房破旧。老宿舍是土坯平房,几年没人住了,满是泥沙。有的墙塌了,有的成了社员的牛棚,到处都是猪牛屎。第二,没有学生。9月份开学的时候,没有招到学生。当时我们和酒埠江学区协商,把在三中读书的电站和钢厂的孩子招回三中。这是23班和24班。另外根据上级指示招了一个复习班。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毕业于三中。第三,师资力量不够,从电站和钢厂借调了一部分教师。9月7日,县教育局领导和酒埠江片区各单位负责人齐聚三中,举行复课仪式。开学后,学校领导重点抓了三件大事:一是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提高师生的路线意识,增强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逐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秩序;三是落实教学常规,制定学生升复读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组织师生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整理校容校貌,改善办学条件。1978高考,30多人考上高校。他们成为三中复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学校活起来了,用普通人的话说,看起来就是学校。

9月,1978,刘发福同志任校长,唐任教导主任。学校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中小学教育规划(试行稿)》。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都恢复了。

1979年2月,工会组织恢复,涂同志出任工会主席。

7月,25班至28班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9人被高校录取。

那一年,学校开始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行为规范》(试行草案),加强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校纪校风大为改观。

良好的校风带来了满意的结果。1980高考期间,14人考上了高等院校。

1980年9月,刘发福同志调任攸县二中校长,文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奋良同志任副书记、副校长。

新一届领导在一年任期内,着眼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了《岗位责任制暂行条例》和《教师考核办法》,要求“各司其职,尽力办好三中”。同时,从3月1981日起,学校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精神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良好的教育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在1981的高考中,一批学生考上了高校,其中高军等人考上了第一军医大学等名校。

1981年9月,文同志调任游仙师范学院,陈伟来同志接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奋良同志任副校长、副书记,刘同志任副校长,尹特毅同志任教学主任。一学期后,尹特一退休,洪能玉同志任教学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导演。

下一期1982高中初中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

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在1982高考中,有44名学生拿到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重开后五年来最好的成绩。同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朱洪标、王祖荣为试点,省招办授予学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学校领导试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83从钢厂架设专用照明电线,解决了长期以来供电不稳定的问题,结束了经常买蜡烛照明的历史。同时,在体育老师陈的主持下,在酒埠江地区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直线跑道1.20米,环形跑道200米的运动场地,为正常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动词 (verb的缩写)振兴(1983 —2001年)

1983年4月,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精神,学校领导班子调整,陈伟来同志调任游仙二中任党支部书记。洪能玉同志任攸县第三中学校长,陈奋良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刘同志任副校长,刘同志任教学主任,高爱荣同志任教学办公室副主任,易定欢同志任总务办公室主任。洪能玉同志上任后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县东乡革命老战士、彭、何湘初,要他为东乡三十万人负责,要他办好三中,为老区人民争光。学校管理者肩负着革命前辈的期望和东乡族的重托,带领师生走上振兴三中的道路,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当时学校只有三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两层18砖木结构的楼房,烂梯烂地板烂围栏的教学楼。数十名教师也住在低矮潮湿的砖木结构平房里。没有地方放书和仪器。水电供应不足,困扰着师生的生活。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1983年9月至1984年上半年建成第一栋917.64m2的职工宿舍楼,1984年6月至1985年6月建成923.47m2和1565的食堂和厨房。1985下半年建成总面积225.67m2的单身宿舍,同时安装了学校第一台锅炉,为师生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还邀请416的地质队打了一口100多米深的机械井,解决了长期缺水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活用车问题,学校买了第一辆车,为购买生活物资提供了方便。1986建856m2女生宿舍。1987年拆除第二栋旧教学楼,建成第一栋1903.67㎡的五层教学楼。1988年,第二员工宿舍建成16套,面积980m2。同时修建全校围墙近1000m,修建校门。1990年,建成1393㎡男生宿舍。到同年年底,在附近厂矿和东乡乡镇的集资支持下,建成了1991 9月,1300㎡6层科教楼和2层培训楼。同时修建了中央花坛和中央水泥大道。1991至1992,建设1200㎡第二教学楼。在过去的十年里,校园里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比如1987年获得全县“教育工作”二等奖,1991年成为“株洲市先进学校”,1992年初被评为全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综合考评一等奖”。

在接下来的1992期间,洪能玉同志被调到攸县教育局任副局长。高爱云同志任校长,刘同志任副校长。1993年2月李子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刘满文同志任政教处主任。江门顺同志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从下任1993),艾三平同志从下任1994任教务处主任。9月学校管理评比获县一等奖,奖金730元。

学校实行全负荷工作制,从9月份开始补贴老师的课时。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92-1995扩建印刷厂、养猪场,第二教学楼(教学南楼)建成投入使用。1994建立语音室,1995建成米厂,开始建设第三职工宿舍。购置了学校的第一台电脑,扩建了250M环形跑道。

接下来的1996时期,县委进行机构改革,年近六旬的高爱云、刘同志退居二线。江门顺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艾三平同志、吴同志任副校长,曾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严继瑞同志任政务室主任(下期1997升任副校长),安同志任教务处主任 蒋以成同志、同志为教务处副主任(下期1998分别升任政务处主任、教务处主任),谭

学校领导也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经常邀请省市县各级教育专家学者授课。比如湘潭大学邀请美国客座教授马丁·伯恩(Martin Byrne)在1999给师生讲课,一位美国教授赠送学校一套24本价值2000美元的“科技发明百科全书”。为了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几年我也走出了校门,到湖北、山东以及省内、市内的名校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教研之风日益浓厚,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60篇。1998中央教育学院李少远院长视察学校并题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科教兴校大有可为”,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注重学校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万元修建校门口水泥路。同年,我还买了一辆新的五十铃汽车,以满足生活用车的需求。学校内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两栋教学楼之间的中央花园已建成,樟树园和生物园也初具规模。还征用了部分土地,扩建校园面积1.3亩。为了进一步改善员工的居住条件,1998投资38万元对旧的18套教师宿舍进行改造,使每套都有了实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同时内外装修一新。1999年,又改造了50万个学生食堂,购置了新锅炉,改善了1000多名师生的生活用水条件。

5月4日,1998,“株洲市标准化完全中学”授牌仪式举行。

不及物动词快速发展(2001-2006)

在接下来的2001期间,江门顺同志调任攸县一中,杜同志任校长,艾三平任书记,吴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任副校长,曾任办公室主任,龙任教务处主任,任政教处主任 当时是教学部副主任,洪新建是总务处主任,洪是团委书记。 一年后,董教平被任命。

2004年8月,上级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微调。艾三平、吴飞新、洪新建先后被转出。周任书记,任副校长,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秋贵任办公室主任,任教育局长,龙任政教处主任,曾任教学部主任,俞芳琦任总务主任,李于2005年8月任教务处副主任。

2000年4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CPPCC四位领导现场办公,提出了学校新的目标:再奋斗五年,向省重点中学迈进。2001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由校长杜任组长,总揽创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县第三中学近期发展规划。2005年8月,县政府发文,正式向株洲市政府申请将三中创建为省级示范中学。9月,株洲市政府上报省教育厅。5438年6月+10月,省教育厅正式同意该校申办省级示范高中。2006年3月,在攸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三中创建的省级示范高中被正式写入攸县“十一五”发展规划。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优化管理,积极发展,万众一心,再创辉煌”的口号,号召全体师生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为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而努力奋斗。

学校先后承担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电教项目和“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语文项目两项省级十五计划项目。围绕两个课题,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投身教学科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其中省级以上8项,市级18项,县级23项。教师论文获省级及以上奖14项,市级奖28项,县级奖162项。教师教育科研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特色办学成效显著。2000年3月,按照“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创新之路,建规范强校”的工作思路,根据九步河的地理优势,成立了以皮划艇为特色的水上训练队。2001年8月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比赛,获得县级组总分第二名。2001 1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获得四枚金牌。攸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九运会突出贡献奖”。2003年8月代表株洲市参加“九运会”,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参加九运会贡献奖”。同时向省运动队输送了一批队员,引起了省市相关领导的重视。2004年8月,水上运动员在湖南省皮划艇比赛中大放异彩,取得了11金8银2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在省赛中获得12金、16银、8铜,奖牌数和团队总分均排名第二。9月,他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又赢得了53枚金牌。水上集训队目前有58名队员,正在为“十运会”而战,力争夺得27枚金牌。

参考:/v368371.htm

望采纳!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