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向选择。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不仅是军事战争,是经济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更是人才的战争。秦国的成功除了多代帝王的出现,也与其引进的人才密不可分。战国时期,人才流动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入楚者重,出者轻,是昭昭之末,魏国之伤”。而秦国在商鞅之后开始想称霸,商鞅是一个爱国之士,也是秦惠文的重要张仪,崛起于联连横。
其他人才,如赵国的娄葑、魏国的魏冉和范雎、燕国的蔡泽、南朝鲜的吕不韦、楚国的李斯,对秦军都很重要,所以人才在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战国时期人才的思想特点是什么呢?
战国时期人才思想的特点
士人的选拔任用以“尚贤思想”和“任人唯贤”为原则。但关于“尚贤”说,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影响较大的儒墨法家都是根据时代要求提出尚贤说的。
儒家尚贤思想
儒家尚贤思想始于孔子提出“兴才”,但孔子的尚贤尊才思想是以《周礼》为基础的,其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君王统治,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尊圣学说。他提出“尊贤使人”,把尚贤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甚至强调君主不需要圣贤,国家危在旦夕。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完善了孟子和孔子的尊圣思想。他建议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圣贤。虽然在对待亲友方面仍有一定的倾向,但与孔孟的尊贤思想和商鞅的尊贤思想相比,这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此时的儒家尚贤思想,不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奴隶制,而是为社会发展新的制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