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重要发展时期的表现特征
一.发展----发展工业经济,以发展促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投入。资本从哪里来?第一,要看国家和当地省级政府;第二,要靠自身发展城市的工业经济和自力更生。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主要依靠上述资金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树立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发展城市地方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保护,把保护和利用与发展结合起来。比如Xi安,从公元前11世纪在风水河两岸建立枫泾、濠泾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1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中国六大著名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地上地下文物数量居全国首位。它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五”计划以来,Xi一直是中国规划建设的八个重点城市之一,现已成为中国新兴的工业基地之一。第二产业以机械纺织为主,有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电子、食品、轻工等门类。改革开放以来,Xi调整了第二产业,壮大了电子、高科技、航天科技产业。拟大力发展文化等第三产业,制定古城“唐璜城”文化复兴规划和Xi安文化特色区域规划,包括临潼国际旅游、蓝田美玉文化、常家生态民居、户县农民画、周瑜老子文化、高陵现代农业等。Xi安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它既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又重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互动关系,协调发展第二产业经济、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符合Xi作为一个初级发达水平城市的特点,以发展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再比如南京,中国六大著名古都之一。它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名胜古迹。现在它已经发展了多种产业,包括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工业。通过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几年前制定了《南京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突出了老城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秦淮地区以“十里秦淮”、夫子庙、城南小街等展示传统文化;明故宫区以原始的空间尺度和优美的环境,展现了明代文化和民国文化;山西路片区以大户型的绿地和石城景观的味道,展现民国文化和学院文化;南京山水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盐仓桥地区展现山水文化和民国文化;具有现代中心城市的时代感,新街口中心区将展现现代文化;这项建设将把2400多年来明城墙内4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既保护和更新了南京老城区,又发展了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产业,一举两得。这个《南京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获得了2003年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福建的泉州、厦门、漳州。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三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占全省一半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多美元。他们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2001年,泉州老城中心区中山路保护改造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优秀奖;2002年和2003年,泉州和厦门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目前,有人提出了推进泉、厦、漳联盟,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建区域生态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如果这一建议被采纳和实施,将促进三个城市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二、公正——重视社会公正,留住老城区居民。
社会公正,体现在城市和建筑上,就是要关心广大城市居民及其弱势群体,公平地缩小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贫富差距。
在城市发展中,旧城区应该有老居民,以促进城市社会和谐。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日益加深的裂痕:要把穷人赶出市中心》。的确,有些城市已经这样做了,有些还在维持现状。这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为了改善或改造旧城区,应保留旧居民,并疏散一些愿意迁出的居民。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来帮助留下来和搬出去的居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比如北京二环的老城区,应该有保障房住宅区,四五环内不能建保障房。目前二环内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1万元、2万元,老居民弱势群体难以承受;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运作,老居民会搬到郊区,老城区会变成富人居住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活特色会消失,北京会变得“鸡肋”,特别是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老城区的富人和穷人都会有。目前世界上已经建设了很多住宅混合区,没有单独强调富人区的建设,有模糊边界、补充心理平衡、调节自然空间环境的意义,但根本上还是要建设大众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住房。前面提到的福建泉州老城区中山路保护改造工程,并不是要“把老居民和穷人赶出市中心”,这是值得提倡的。相反,北京前门外大街及其东部地区正在进行的改造工程,是把老住户、老牌子全部搬出去,按计划建商业楼和几百栋高档四合院,谁出的价高谁就晚回来,原住户委托房屋开发公司帮他们搬。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不公平、简单的营利做法,应该及时纠正。
社会公平还体现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安排上,不仅仅是从赚钱,还要方便市民的生活。要妥善安排城市群众衣食住行所需的公共设施,这才是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西雅图市中心仍保留着服务大众的海鲜市场,一层和二层的原有建筑,但整洁有序;在美国东海岸的现代城市波士顿,我们在看过它的市中心市政厅后,仍然有受欢迎的老商场为普通大众服务。相比之下,我们北京的西单、东单等菜场都取消了,变成了高层商厦。这不是为了赚钱。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没有为公众生活服务的结果,应该予以纠正。2005年,上海市规划局编制了《上海市菜市场和公厕规划布局纲要》,提出到2020年,本市中心城区将建成200个以上菜市场和800个以上公厕,菜市场服务半径500米,公厕服务半径300米。这种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理念值得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学习和效仿。
第三,转移——转移其他中心,保证历史文化
除大城市外,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大多在1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城市发展到中等规模时,要考虑多中心的布局,把行政、经济、商业、科教中心转移到新城区,让老城区突出作为历史文化中心的特色,这是历史文化城市的共同特征。在保证老城区成为历史文化中心的前提下,部分中心也可以放在老城区,但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要搬出其他中心。比如江南水乡绍兴,在老城区修建了玻璃幕墙的行政中心办公楼,拆除了大量水乡房屋,破坏了绍兴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Xi安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去中心化、多中心化,Xi安的行政中心正在向老城区外的北部地区移动,以促进新城区的发展。这种转移还可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其最重要的好处是保证Xi安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不再被破坏。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的城市大发展,青岛更早理解了分散式多中心城市规划布局的优势,迅速将城市核心从老城区中心向东部移动。城市的行政中心建在东部,只有CPPCC的统一战线组织留在老城区。这种转移促进了东部新城区的发展。与此同时,北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新城区,连同分散在老城区的四个重点城区,在胶州湾沿岸开发了一些新城区。环形道路连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分散化、多中心的城市发展,优化了青岛的自然生态环境,缓解了老城区的矛盾和压力,保证了青岛老城区更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
第四,参与——群众参与改造,提高生活水平。
为了进行具有原有特色的旧城街区改造,顺应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实力,让当地民众参与改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一个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我们7月在英国布莱顿参加国际建筑师协会(IAA)大会期间,1987,主持会议的IAA主席哈克尼介绍了他为伦敦老城区的一个住宅区所做的改造项目。他采用了新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材料,适当增加了一些结构骨架钢木材料,改进和调整了住宅布局。生活水平提高了,组织居民参与建设和重建。整个重建区的建设费用不多,土地费用也不多,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伦敦老居民和查尔斯王子的高度评价。正是因为哈克尼先生为城市公众做了好事,他才被选为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后来又被选为国际建筑师学会主席。这种群众参与重建的方法,我们宣传了10多年;我们中国建筑学会和相关机构多次邀请哈克尼先生来中国讲学。在重庆、北京、南京、深圳、广州等地,他都介绍过自己在这个重建项目中的经验,受到了欢迎。目前,政府提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正在各地的城市建设中得到贯彻。我们不妨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区改造中多尝试一下这种方式,留下更多的老居民,更多的适合小康标准的老建筑。群众参与不仅是劳动力参与重建项目,而且提出符合生活方式和新需求的重建规划设计。这方面的参与内容是建筑师和规划师进行建筑创作、规划设计的思想源泉,而设计创作来源于生活,所以老居民的参与是必要的。此外,通过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这些老居民也可以筹集资金,解决重建项目的一些资金问题。人民利益、人民事务、人民参与办理是中国* * *的优良传统,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部门要很好地继承这一优良传统,重视人民参与重建,提高老居民的生活水平,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五、改善——利用微循环方法改善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环境比新城区差。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老化。道路、供水和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冬季供暖、公共厕所、垃圾站和商业服务等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怎么解决?一种方式是拆除改造,彻底拆除,新建高层建筑,新的配套基础设施。老住户搬出去,一些有钱人高价回来住高层,比如北京西城区的金融街区。这种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想法和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在北京市2005年提出的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中,对缓冲区内的旧街区采取“微循环”和“有机更新”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区域内的胡同、四合院严格保护,原则上不成片拆除,主要街巷原则上不再拓宽。上述基础设施是积极改进的,而不是完全废除和重建的。这种“微循环方式”既能保证老城区历史文化的长期生存,又能改善和提高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符合我们目前的经济水平,值得各地效仿。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区的发展,重点是改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其居住环境,逐步减少该地区的水和空气污染,提高其建筑空间容量,并逐步增加一些绿地。这些内容才是重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总的原则是逐步改善,不进行大的改造。
六、音阶——积极实施减法,保持音阶的和谐。
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中心区应作为核心保护区,规模一定要控制好,不能新建体量高的建筑。比如泉州老城区中心的中山路,保持了原有建筑和街道的规模。在保护和改造过程中,不插入高楼层、大体量的新建筑,也不拓宽成大道路,保护了原有的空间环境。再比如广东省中山市,那里的老城区规模不大,已经全部改造完毕。街道没有拓宽,已经改成步行街了。建筑规模没有改变,还是原来的节奏和韵律,保留了原来的形象。2005年,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北京故宫周边缓冲区保护规划》,为保护故宫增加了“保护罩”。于是,北京开始行动,对缓冲区内不符合控制要求的建筑进行整改。现在鼓楼前右侧的地安门百货大楼减了两层,保留了10多米的三层,高约8米。同时,位于南池子东部的市房管局办公楼的顶部三层被拆除,保留的三层建筑仍与南池子沿街房屋的一层和二层相协调,以保持整个建筑群的规模和谐。北京的这一举措是在国际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实施的,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插入高体量的新建筑,破坏尺度的和谐,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值得反思,并为减法的实施制定调整方案。
在这里,我们特别关注几个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Xi安,明代老城的中心点钟楼广场,与90年代钟楼鼓楼相呼应的广场西北角的规划建设,对建筑尺度和体量的把握非常好,整体和谐。但广场西南角和东北角有两处大型建筑,损害了钟楼和鼓楼的形象。为了保护这个核心区综合体整体规模的和谐外观,这两个建筑要做减法整改。其次是苏州,老城中心区的观前街,新建的高大商业建筑过于庞大,也破坏了苏州水乡精致自然的风貌。1959资深规划师程师傅先生在规划苏州老城区时,对人民路两侧的建筑进行了挨家挨户的勘察,试图保持原有的规模,提高环境质量。这种想法和做法值得今天的规划者效仿。还有江南著名的水乡绍兴。老城中心区的街道,以及老城区新建的行政办公楼等建筑,都要考虑做减法,以保持老城区的整体规模和谐。
七、庭院——保留庭院天井,建筑自然共生。
中国城市肌理的最小细胞是庭院或天井,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绝佳形式。庭院可以自然通风,采光,冷暖聚气,天井夏天可以遮阳,冬天可以进光,让人亲近自然。也可以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综合来看,它有很多优点,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和活动。
这种四合院的布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无论在北、南、西,无论在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中,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从发掘实物来看,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有必要在老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特色,并在新建地区根据新的需要加以继承和发展。
说到四合院,有些人会误解为中国独有。其实世界各地都有,只是没有中国那么普遍,有一定的规模和业态。国外有近2000年的实物,就是79年8月发掘的意大利庞贝的房屋和庭院。后来被称为柱廊式庭院,四周有柱廊,中间做成绿色花园。有些是水庭院,中央有方形水池,四周种着喷泉和鲜花。这种中庭式的房子起源于希腊,所以这种庭院式的布局至少在2000年前就出现在欧洲了。埃及卡纳克阿蒙太阳神庙表明,庭院布局早在3000年前就在非洲存在。6世纪初在意大利罗马附近创建的修道院,后来影响了法国、英国等地,其布局也是庭院式的。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从东方的印度到西方的西班牙,四合院建筑随处可见,而且一直延续着。这些例子在我的《世界园林发展导论》一书中有所论述。
中国的院落布局特点是强调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许多院落,在轴线两侧平行于中轴线建造一系列院落,中间有通道。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落的四个角没有角房,四个角用回廊围起来,方便通风采光。最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故宫。我们应该重视庭院组织结构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它是城市的眼睛,是一个通天接地气的自然空间,有着非凡的聚光聚风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聚气”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材料的自然和技术方面,即自然通风采光和冷暖的集气功能;另一个是精神的社会哲学层面,是反映中国哲学思想、家族、宗族聚会思想的组织形式。这种布局在与自然和安全的融合上,比城市里建造巨大的建筑要优越得多。因此,我们认为,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以院落和天井为组织形式的建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和做法。首先是在核心保护区内,需要原样保护的建筑,必须以原有传统布局的院落、天井风格进行修缮和保存;第二是在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内可以适当调整建筑高度,但不能破坏城市原有的肌理。这类建筑也要做成四合院或天井,在控制数内增加层数,如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做法;第三种是老城区外的新建区。新楼有更大的创新自由度,但要“新中”,最好采用创新的庭院风格。近几十年来,有人主张建设巨型城市建筑。这座建筑是一座小城市。住在楼里工作都解决了,好像生活也方便了。但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身心健康来看,有诸多弊端,不宜采用。新的历史文化名城应少建或不建巨型建筑,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发展院落和天井建筑,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节约资源,创造适宜人们生存的城市和建筑环境,并与旧建筑有机联系。
八、肌理——保持城市肌理,新旧有机结合。
整体保护的基点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包括路网布局结构、建筑布局结构、规模、体量和立体轮廓结构,以及城墙、护城河、城门的肌理。目前国内很少有历史文化名城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山西平遥,辽宁兴城。福建泉州老城区的肌理整体保护也不错。羊死了福州在补。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上名人的住所。保留了晚唐以来的街区格局。是由古街、古河、小桥、方墙、榕树组成的商住区。是福州地道的历史文化。但是这个区域的重建,前段时间承包给了李嘉诚旗下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根本就忽略了这些珍贵的东西。2006年初,福州终止了这一合同,现在按照全面保护的原则进行调整,以保持老街区的结构和建筑外观,保留这一区域的肌理。
下面列举几个老城区肌理整体保护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紧密结合的城市,新旧结合要注意两点:一是绿化带的分隔,二是主干道的衔接。
西班牙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巴塞罗那,从它的规划建设图1891就可以看出来。老城区肌理依旧,高密度的老城区街巷结构体系保持不变,建筑修缮保存原样,新城区主干道沿老城区东、西南两侧连接。Rambles Road是老城区的主要南北向道路,通过加泰罗尼亚广场与新城区的南北向主干道相连。现在蓝姆斯路已经被改成了步行街。保持老城区肌理,新旧有机结合,对这座城市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国的Xi和南京是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完整的明城墙和护城河,真的很有价值。虽然老城区建了一些高层、多层,需要做减法调整,但从质感、尺度、节奏来说,在国内总体还是不错的。新旧城区的结合,这两个城市是完美的,老城墙和护城河周围有宽阔的绿化带将新旧城区隔开,而正是这条优雅自然的绿化带将新旧城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Xi安老城区中心的两条轴线,北大街、南大街和东大街、西大街,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延伸,与新区主干道相连,而其他与轴线平行的网格主干道延伸,与新区网格主干道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南京老城区有两条中轴线,北面的中央路穿过中央门,南面的中华路穿过中华门,东面的中山东路穿过中山门,西面的汉中路穿过石城门,与新城区的主干道相连,形成一个整体。Xi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持城市肌理和新旧有机结合方面的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可以说明发展工业经济,以发展促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公正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生态平衡;转移其他中心是保证和突出名城历史文化的重要措施。群众参与重建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设”的战略思想,既顺应了社会进步,又加快了改善和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步伐;采用微循环方式,完善基础设施,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国情,既能节约资源、环保,又能保证历史文化的长期保存。积极实施减法,保持尺度的和谐,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基本风貌的较好途径。保留院落天井,营造自然共生,是保护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基因的基本特征;保持城市肌理,新旧有机结合,是保护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特色。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全面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使历史文化较多的发达和初级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拆除和修复,历史文化较多的欠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未雨绸缪,提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水平,为世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建筑学会顾问张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