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宝马的故事

孩子渐渐大了,我会收拾一些她小时候买的书。我从一麻袋书里留下了这本陶短房写的《汉武帝》,不舍得扔掉。

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大人物,短篇小说”系列之一。这套书旨在讲述课本上没有详细讲述的名人故事,提炼出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瞬间,从而画出名人的精神面貌,展现他们独特的个性。

虽然是儿童读物,但该系列的作者都是年轻精英作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写了畅销的历史小说,一些人擅长写历史散文,一些人出版了伟大的名人传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会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我和老公都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太通顺了,语言简单直白,通俗易懂,但是故事讲的很生动,很吸引人。

这种轻松、舒服、有趣的文笔,难道这不是我们作家应该养成的文风吗?

昨天和老公聊天,聊到了马的品种。我说我不知道美国西部的马都是什么品种。他们高大英俊,臀肌发达,浑身油光水滑,奔跑、飞鬃、蹄子。在西方茫茫原野的映衬下,气势非凡,简直帅呆了!

君子曰:“真正的好马,是血淋淋的宝马。”

“嗯,我听说过。是金庸武侠小说里写的。据说一天一夜走八百里,汗如雨下。”

“在陶写的《汉武帝纪》里,也写到了血淋淋的宝马。为了得到这匹马,汉武帝还发动了战争。”

陶短房到底有多厉害?我这个标准的理工男,一个很少看文史书籍的绅士,对他的作品印象如此深刻。

我把这本书拿出来,找到这个故事,读了一遍。老公还是很有兴趣的听着,时不时的笑一笑。

我就想,既然别的职业作家都能写得这么好,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这个故事呢?体会高低之别,更好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好了,我们开始吧。

阿克哈-科特马

汉朝皇帝刘彻喜欢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汉时,带回了乌孙王赠送的几匹乌孙马。刘彻看到他们很有活力,非常喜欢他们。中国古书《易经》说:“西北来的应该是什么?”。乌孙国在长安西北,汉武帝把这些马命名为“天马”。

但是张骞告诉皇帝,大宛国的血性宝马比乌孙马好多了。他生动地向汉武帝讲述了血淋淋的宝马的故事:

一级大元马不仅能一昼夜走800里,还有一个最奇怪的特点,就是跑完以后身上会流红色的汗,远远看去像是血。因此被称为“血色宝马”。据说这种马是大宛国的人挑选品种优良的五色母马,放在山下,与野马交配而生的。有人称这种马为“龙种”,人类的马没有一匹能与之相比。

爱马如命的刘彻听了这话,心里痒痒的,恨不得马上拥有一辆这样血淋淋的宝马。他本来想派张骞再专程去大宛向大宛王要礼物,但是张骞不久就去世了。

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派遣其他使者。这些使者率领的使团从几百人到一百多人不等,所带的礼物比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送给吴孙国的国礼要贵重得多。

刘彻热情的态度让大宛国王很尴尬。因为血淋淋的宝马是他们的国宝,他们不愿意轻易送人。而他们的贵族都认为汉朝虽然强大,但是因为离万里远,不可能出兵来犯。就算来了,战士们也受不了沿途恶劣的生活环境。他们要么死,要么失去战斗力,不派马也不用怕。

所以每次汉朝使团到来,大宛国都热情招待,回赠许多礼物,却不肯送马。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想要。汉朝皇帝刘彻更怀念那辆血淋淋的宝马。在上林苑皇帝的马厩里,他专门为血淋淋的宝马准备了一个漂亮的“宿舍”。然后又派出了更大的使团,不仅带来了很多礼物,还特意铸造了一匹真马那么大的金马,并派出使者万里迢迢来到大湾,换取最好的血淋淋的宝马。

但是大宛王并没有改变主意,他们还是不肯派马。这项任务的声望下降了。他们辛辛苦苦驮着沉甸甸的金马,走了这么远的路,希望得到一辆宝马,回到汉朝得到皇帝的赏赐。大宛王的拒绝让他们按捺不住怒火。居然有人当着大碗王的面拿起大锤砸金马。

大宛国的国王当然认为这是对他的冒犯,但他还是板着脸,依然心平气和地招待使者。此后,他向他的诸侯国发出密令,并派军队在汉朝使团回家的路上经过时偷袭他们,歼灭使团并掠夺其所有财产。

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彻得到使团被杀的消息,勃然大怒,下令讨伐大宛。

他亲自组建了一支远征军,分为两部分:主力是“诸侯骑兵”,是匈奴等投降汉朝而收编的游牧骑兵。他们熟悉草原和沙漠作战;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郡小人”。

这些人指的是当地喜欢打架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有许多小缺点,但他们坚强,勇敢战斗,渴望通过战争得到回报。在刘彻看来,这种部队组合是非常有效和有针对性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汉武帝也很搞笑。历史对他善用人的评价似乎也有道理。虽然“小人”很多,但汉武帝并没有把他们当作主力,而是当作待部署的军事力量。“乌合之众”如果用对了地方,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这支远征军的指挥官是李广利将军。李广利的妹妹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汉武帝肯定能打赢这场战争。他派李广利去打仗,就是为了找个机会给他升职。

然而事与愿违,远征军开局不利,路途太长,沿途有沙漠、盐沼、戈壁,后勤补给困难。路上的小国看到这么浩浩荡荡的军队来了,也不知道他们来干什么,都呆在家里。数万汉军粮草匮乏,越往西走越饥寒交迫。到了大湾,我们就病死,饿死,剩下的就没战斗力了。被大湾、虞城联军打得落荒而逃。

一路打到汉朝边境玉门关,只剩下几千败兵。

听到如此惨败的消息,刘彻怒不可遏。他甚至下令玉门关守将不得开关大门,李光礼的残兵败将一个也不准入关。

朝中大臣纷纷议论。他们大多反对汉武帝为了一匹马就要兴师动众。这确实不划算,但他们不敢这么说。既然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失败,他们写信劝说刘彻停止。

但轻易放下,是汉武的性格吗?他的决心更大:下令征召“七科”,即犯有小官/杀人犯/逃犯/婆媳/流动商人/祖辈或做过商人的父母等七种人参军,担任补给队。

(注:秦汉时期,商人苦不堪言,不仅地位低下,一旦入行,还会伤及几代子孙。而入赘就是女婿,他甚至和犯人列在一起。这个时代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人本来就是地下的,急于立功,贪四赏,不怕死。一下子筹集了六万大军,再次命令李光礼进军大宛。总结前车之鉴,汉武帝给他们提供了10万头牛,3万匹马,数万头驴和骆驼,以及充足的粮食和各种物资。

这次汉军强大,沿途小国不敢拒绝,纷纷提供粮食。于仍留在家中,汉军绕过它,顺利抵达大湾城下。

大湾人不会挖井,住在河边。汉军包围大湾,不惜工本抽干河水/地下水,围困四十多天,攻破大湾外城。大宛贵族杀了国王,把自己的人头和几十辆血淋淋的宝马献给李光礼,寻求退兵。

李光利此时也是强弩之末,也是,同意讲和。他立与汉朝关系密切的大宛贵族为王,然后领兵回东,在归途中杀了虞城。

李光礼率军凯旋回长安,带回了包括大宛国王首级、数十辆血淋淋的宝马车和其他3000余匹战马在内的战利品。付出的代价是一半的士兵伤亡和大量的物资损失。

历史上对大湾战役的评价存在分歧和争议。都说这场战争是一场欺行霸市,浪费人民钱财的战争。它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来了马匹。新建立的大宛国的亲汉王,很快就被他们国内的贵族杀死了。虽然新上位国王同意向汉朝纳贡,但每年也不过几匹。所以有些人尖锐地批评了这场战争。

但正如刘彻所说,自这场战争以来,西域各国都欣赏到了汉朝的强大,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和地位,使丝绸之路真正畅通了。此后,直到西汉末年,汉朝再也不用发动如此费力的战争,避免了更多士兵的死亡和财力物力的消耗。

刘彻不顾反对,坚持抗战到底,尤其是战败后,坚持再次出兵,使汉朝声名大噪,赢得了西线数百年的和平。所以汉武帝作为一个杰出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么最后拿到血淋淋宝马的汉武帝后来怎么样了呢?据说他真的很宠爱这些梦想中的宝马,对他呵护备至,悉心抚养。他还把原本给乌孙马的好名字“天马”给了血淋淋的宝马。那些乌孙马只好改名为“西吉马”。

汉武帝真的很可爱。

哈哈!故事结束了。好吃吗?我说的还是不如原作者,大部分还是模仿写的。写好了,经常中途卡壳。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就知道了。简单的文字背后,是这些作家多年的文字功底。值得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