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土地开发历程

秦朝以前,海南岛先后属于“南通”、“阳岳”,古籍也称之为“刻国”、“离耳国”(或“离耳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建立南海、桂林、项峻三郡。海南位于项峻的边缘。西汉武帝派将军卢伯德平定南越后,于元丰元年(110前)在海南岛设、丹二郡,元丰五年(82前)废丹二郡,并入(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所在地)县,包括65438+。1988年4月,海南省从广东省独立成立,范围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海域,是中国最大的省。

截至2007年底,全省下辖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4个市辖区和1个办事处(县级),分别是海口和三亚、五指山、文昌、琼海市、万宁、儋州、东方、定安、屯昌、澄迈、临高。

古代岛民从事采集、渔猎生产,相继开创了原始养殖业。据古籍记载,至少在2000年前,海南岛就已种植水稻、棉花、蚕桑、苎麻、山药、薏苡等作物,饲养牛、羊、鸡、猪等牲畜。海南岛是中国水稻种植和棉花种植的发源地之一,黎族的祖先也培育了一种能在山区生长的早稻品种“山岚稻”。到了唐代,海南初步形成了环岛农业带。到了宋代,由于汉族移民的增加、铁制农具和牛的使用、水利的修建以及占城大米、花生、橘子等农作物的引进,海南的农业接近了中原的水平。到了明代,鸭脚小米、红薯(也叫地瓜或地瓜)、玉米、芝麻、烟草、辣椒、南瓜、番茄、洋葱、白菜等作物开始引种。其中,改良水稻品种和高产作物甘薯成功引进并传播到大陆,被农业史家称为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海南在明朝中期曾经粮食基本自给。海南在清朝开始成为全国养殖基地,但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还是依靠大陆进口粮食。海南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早在汉代,岛上就广泛种植椰子、槟榔、荔枝、龙眼、香蕉、甘蔗、木棉、无花果等热带亚热带作物,以及益智、砂仁、巴戟天等药用植物。杨桃、菠萝和菠萝蜜在南朝梁潇时期和明朝中后期先后被引进。近代以来,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取得突破,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