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系统中的定窑烧瓷史

曲阳张慈村窑址发掘的早期标本包括外黄釉内白釉的平底浅碗。轮胎很重,制造粗糙。这只碗具有典型的初唐风格。比这种平底碗稍晚一点的,是白釉碗。这种碗的碗身倾斜45度。碗体浅宽饱满,胎比平底碗薄。它内外都上釉。这种碗在晚唐时期就有了标准的形式。五代时,遗址中的白碗多了一点。《曲阳县志》中有武子山书院佛塔碑,立于后周(957年)贤德四年。立碑者中有“令钦差顾问掌管龙泉镇的殷清广禄博士,令税官掌管瓷窑商人的冯骜”。张慈村的窑址相当大,地上散落着许多标本。多为宋代白瓷,有印、刻、刮、素。北京通县金大鼎17号墓、辽宁朝阳县金大鼎24号墓、金大鼎29号印陶模型、金书金台、流散到英国的3号印陶模型,都有年代铭文,有力地说明金代定窑仍在继续烧制白瓷。南宋南京庆元五年(1194)张同治墓中也出土了定窑印瓷,反映出定窑瓷器不仅供应淮河流域以北,还销往长江以南。窑址标本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粗瓷,如白釉碗中沿碗中心四周刮釉的重叠烧成法,具有北晋瓷窑烧成法的特点。此外,粗白碗中还有许多文字和装饰,如碗心书段、李、刘、元、液、刺等,也具有金元时代的特点。遗址中没有元代以后的标本。应该说,建祠村窑烧瓷的历史始于唐代,止于元代。《大明会典》记载的明代宣德、嘉靖年间光禄寺每年所需的坛、瓶、坛,均由钧窑、瓷窑、曲阳窑承接。然而,在建祠和燕山村窑址中没有发现这些标本。也许明代曲阳还有一个专门做酒坛、酒瓶、坛子的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