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如何描述雍正帝的勤奋和务实的?
雍正执掌朝政十三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的精神统治天下。雍正一登基,就坚决惩治和整肃腐败腐朽之风。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我这辈子最讨厌‘诈’字。”“最烂的名字。”这种“恨”和“恶”明确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现象的批判态度。封建官场,虚假不实的报道比比皆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所谓的官员,他办事有技巧,往往能通过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等手段,获得那些急于求成的君王的赏识,并从中获益。但这种做法在以实用主义治国的雍正帝那里是行不通的。
清朝的官场就有这么一个陋习。各省的文武官员初来乍到,几乎都在极力诉说当地官僚体制有多糟糕。几个月后,他们必须报告经过大力整顿,情况如何改善,以显示他们的才能和成就。雍正说他看了太多这样的报道,看腻了。“只有一半是可信的。”
雍正总是指出大臣奏折中浮夸的成分,并予以尖锐批评。雍正四年(1726)七月,巡视台湾省的监军索林说:台湾省的地方官兵,经过严格训练,精益求精,可以长年保持海疆水平。雍正看了这份夸大其词的报告后,告诫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做一个好官不是欺软怕硬。“绝对不能粉饰、迎合、赞美、设置陋习。”河南山东掌管黄河的巡抚朱藻,曾经接到雍正的一个指示:“何必夸大”当地的一件小事,你的报告往往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我什么也不拿”,“如果是不真实的,一切都难以相信”。雍正告诫官员,虚报会在将来失去皇帝的信任。
在雨雪水旱的农业丰收纪念中,夸张和粉饰尤为突出。雍正经常通过夸夸其谈的文字游戏,把这种歪曲报道中的水分挤出来。河南省省长石报告说,全省各县的蝗灾十有八九已经扑灭。雍正通过询问河南的其他官员,发现石的报告不属实,于是他尖锐地批评石说:如果你没有欺骗皇帝,你是被你的下属欺骗了!然而,石文中的这个老问题很难改变。他调任甘肃巡抚后,依然故技重施。雍正四年(1726),甘肃大旱,七月小雨。石很快报告说,丰收在望,这是皇帝的尊重天和人民的爱的结果。雍正不耐烦了,批评道:“这一旱,怎么能指望丰收呢?”像这种粉饰,我真的很讨厌。“雍正就是这样。你一眼就能看出谁说的是真话,谁在拍*马屁,对拍*马屁的人你总是很没礼貌。
雍正始终没有放过模糊的奏折。雍正十年(1732)四月,直隶总督刘奏报三月雨量充足。雍正批评他浏览后“很含糊”、“不清楚”,并指示他今后要把各州各县的雨情分别上报,不要做糊涂账。同年闰五月,江西巡抚谢敏有两个存折。一个说冬天雪挺足,春雨也调了。一个说小麦收成不如往年。雍正仔细看了回信:既然雨水一直充足,为什么小麦收成减少?这两者之间肯定有一个谬误,所以试着去理解。雍正对假形式深恶痛绝,将“瑞谷”赠送给地方官员。他再三禁止。雍正十年(1732)秋,广东新宁县有两株一茎二穗稻,关监毛克明独家举报。雍正批评他:我已多次颁布法令,没有必要向嘉禾瑞谷报送或呈报。为什么专门研究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清朝,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有欺上瞒下的虚假陋习。为了杜绝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雍正多次提醒国内外的高级官员,凡事要亲力亲为,不可轻信下属。雍正三年(1725)秋,湖北沔阳被淹。省长法民分别汇报了自己煮粥和救灾的感受。雍正告诫他:“这些事只要勤于处理,就千万不要听信下属的欺骗。”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清代刑罚,常与旧案相提并论。由于案件灵活多变,办案人员可以随意附加。接受请托、收受贿赂后,查档案的记账员往往断章取义,或删前后字,只挑中间字,或避重就轻,互相较劲。鉴于这一弊端,雍正下令法务部政府,所有“草案案”都要由书记员“亲自起草”,以免被簿记员欺骗。
康熙晚年的时候,清政府在朝鲜的官员官僚习气相当严重。这些人身居高位,却一天到晚吃饱了撑的,没有一点出息。文武大臣对皇帝下令讨论的事件往往是附和,并不拿出自己的意见。很难看到畅所欲言,详细争论的场面。雍正在御所住了40多年,看清楚了朝臣们苟且偷生的恶习,那就是每天和尚敲钟,连钟都不响。他即位后不久,就颁布圣旨,严惩整顿。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如今朝鲜九品官员在任时,每当讨论大事,往往“推诿扯皮,一言不发”,有的假装打瞌睡,有的漫天聊天,直到。像这种朝臣的商议,有什么好处?雍正指示朝中礼仪,议事要各抒己见,不可观望。
雍正认为官场上流行的讨好各方、圆滑世故的习气最为可恶,并指出这种习气是“国家之大愚,是阻碍政治败局的最坏之事。”指示文武官员做官要有骨气,有血性。雍正四年(1726)六月的一天,雍正召集在京的文武百官到秦征厅。批示说:朝臣约定的大事,大多不合理,原因无非是“议事私心”。作为王子,我们不需要先说;那些刚刚升任的大臣,带着他们现有的老臣,不用等我班门弄斧,保持沉默;而且经验深的老手都知道枪打出头鸟,他也不听劝。最后他落得一个“从众议”和尊重他人的名声。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互相看热闹的坏习惯,雍正宣布从现在开始,太子的大臣们分成三等,每个人讨论应该分开讨论的事情,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如果讨论的意见一致,就按照这个意见定案。如果意见不完全一致,部长们将另行讨论。“这样不仅不会互相推诿,还能各抒己见。”雍正试图建立分阶级的议事制度,让谈判者有话可说,从而使投机者失去了呼应的机会。
康熙晚年国库只有700万两白银,让大清帝国看起来像个空架子。经过雍正的艰苦努力,突然增加到5000万两,这是雍正“抖擞几百年的腐朽之风”,整顿吏治的结果。奠定“康乾盛世”真正经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人物,自然是雍正。从这批凝聚了雍正大量心血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全貌。
奏折是一种机密文件,是由清朝的一位特殊的高级官员交给皇帝的。皇帝亲自写了批示,发回给执行者执行。这是一套严格的行政指令传递制度,始于康熙二十年左右。当时只有137信任的官员才有资格,播放的内容非常有限,所以没有严格的纪念制度。雍正年间,有资格写奏章的官员有1200多人,奏事无所不包。雍正年间,* * *处理各类问题书192000余件,平均每年14700件。他个人写了41600多条奏折,有的评论更是1000多字,比奏折本身的内容还多。在他的奏章里,写了654.38+00多万字的批语。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每年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会休息一下,可谓忙了一天。他曾说:“一日之内,各省文武百官尝奏二三十首,五六十首不等。我亲自阅批,从未留过,也无人称赞。”雍正将他审阅过的部分奏折汇编成《雍正朱批鱼雨志》。合订本厚半米,内含7000多份奏折。这是秦王勤政的真实记录。纵观整个历史,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到康熙,没有人能像雍正PK的那么勤快。
兖州知府吴冠杰得到一项法令,这项法令使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吴把皇帝的诏书视为珍宝,让工匠们刻在衙门大堂的纱门上。他请求皇帝下令各省刊刻圣旨,使圣旨高悬。雍正批评这些刻意谄媚的人:“你们不是高人一等的人才。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没必要这么迎合,我也不喜欢这种东西。”两广总督年希尧接到雍正的口头诏书,年希尧写了折子致谢,称诏书不仅周密,而且变幻莫测。雍正看后批评道:“你写陈腔滥调,为什么总不说些心里话?”福建书生黄芷君写折子称赞“皇上恩情浩荡”雍正答道:“每百件事都要落实,不用书面语言。我真的读厌了圣典。”
湖广总督杨宗仁设社仓等事。雍正朱批:“各省风俗民情怎能相同?”一直等你扎实工作,相机就行了。"湖北巡抚朱批中说:"我的一切命令,都是出于人的原因和权宜之计。我暂时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指示混为一谈。"访问台湾省的监督员索林说,台湾省当地官兵的严格训练可以确保沿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雍正告诫:“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做一个好官不是欺软怕硬。粉饰、迎合、赞美、设置陋习是绝对不可以的。"
河南省省长石报告说,全省各县的蝗灾十有八九已经扑灭。雍正通过询问注意到举报不实,于是严厉批评:“你不是在欺骗皇帝,就是被下属欺骗。”石调任甘肃巡抚后,依然如法炮制。雍正四年,甘肃大旱,下了一场小雨后,史很快说丰收在望。雍正不耐烦了,批评道:“这一旱,怎么能指望丰收呢?”像这种粉饰,我真的很讨厌。"
陕西巡抚马尔泰报告说,好天气全靠鸿福皇帝。雍正用毛笔在“鸿福”二字旁画了一条线,批评道:“倚仗鸿福,这种说辞实在无味。我一再告诫国内外数百位官员,不要迎合空话,我口干舌燥。你没有眼睛和耳朵吗?”刘升任四川刺史后,写了一份折子表示感谢,说自己目光短浅。雍正批评道:“这种违背我心的空函,我实在是又恨又恨。”陕西降雪,省长吴歌没有及时上报。当皇帝问时,吴歌回答说:“我不能责怪你的无知。”雍正用毛笔划掉了“无知”二字,很是生气:“我深恶此等虚假惑人之谈。如果你是一个无知的人,我该怎么说我的无知?还不如实话实说,这样的空话再也不会有了。”
福建巡抚黄在奏折中说要“追强”,雍正在这四个字旁批道:“都在这里了。”雍正在给江苏巡抚张凯的一封《朱昱》中写道:“为官要有所为,‘但以实实为政,重公忘私,以私事为国事。"朝廷在全国各县设立"谈约会",每月初一召集农民宣讲"神谕广训"。河南、山东两省巡抚田文景据实发表不同意见,称农忙,实在无法按月传道。他建议应该叫人清闲布道。他对皇帝批准的事情说“不”。雍正一笔带过地批评:“这种表现值得称道。"
雍正虽然很器重田文景,却因他频繁上奏而责骂他:“你派人上奏太常,何苦如此?我厌倦了整天忙忙碌碌。”雍正在《朱批》中对宁夏道士常娥作了明确的指示:“遇有应报之事,一个月内奏数次也是适宜的;如果没什么好报的,哪怕几年没发,我也不怪你。“负责漕运事务的总督张大有希望朝廷允许驿站的马匹报告漕运事务。雍正答:“如有急奏,可邮马送之;普通报纸,如船过闸,不但不应骑驿马,而且可以省略。广东巡抚年希尧呈上三张折子。雍正看了之后,发现折子里讲的事情早就已经报给各部了,于是批评道:“你已经报给各部了,何必再玩这一套呢?是因为你在广东省没什么可报的而不是找点事玩吗?我想知道你的意图是什么?"
贵州巡抚石邀我去见他,希望当面报告地方大事,听取指示。雍正指示:“路途遥远,不必无益往来。我会再来看你的,但我已经批准了,以鼓励你。有实力就能做到,十次就赢了。”当广东省公使甘茹前来为观众演奏时,雍正几乎急了,说:“你们演奏的东西,真是无知。我指示你不要回头看你的名字,不要做小恩小惠'和'要实力雄厚,勇于做事'。这种法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你没有力量去遵从,却总是带着虚荣心要求谒见。你走了一万多里路,你旷工跑马路。真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雍正经常让熟悉情况的地方官员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进行讨论决定。两广总督孔玉宣向皇帝请示土地的使用问题。雍正在折子上写道:“不知当地情况,难以批示。”正在讨伐叛乱的岳钟琪的准噶尔军,就如何进军等问题向皇帝请示。雍正严厉批评他说:“我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知道当地的具体情况?这是你的将军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处理的事情。我怎么能制定巧妙的计划,给你下命令呢?”
云贵总督鄂尔泰敢于灵活执行不完全适合当地情况的诏书,并提出不同意见。雍正称赞他说:“鄂尔泰为国为官。”云南巡抚沈一味迎合诏书,雍正严厉斥责:“沈是沈的官。”
雍正曾经任命一个名叫周莹的人指挥西藏的军队。后来他发现这个人平庸浮躁,就很坦白地对大臣说:“用这个人真的是我的错。”浙江有个道士叫ieee fellow,想捐四万两银子建西湖工程。雍正指示:“让他捐。如果他不捐,我不会轻易放过他。他这几年当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赔吧。”雍正发现他狂妄自大,就做出了世人想不到的指示:“岂有此理,我犯了大错!我误记了我的名字。ieee fellow当官口碑不错,我把他当马忠华。我的错,可耻,可耻。”
雍正的朱批,绝不是那么霸道。纪念馆很多,他的理解和原谅让人感动。青海平定后,雍正给年羹尧的折子做了回复,说:“我真的知道你的真情,我也很想你,有些事要和你商量。”台湾省总兵蓝燕贞因自己的名字忌讳上奏讳,雍正朱批,“不必。我很喜欢你的名字。”年羹尧倒台后,空雨害怕受到牵连,因为他过去做过一些事情。雍正回答:“这么小的错误,我们为什么不冷?”我不怪你。年的罪过是不认识人,误宠土匪。我不能责怪自己,为什么严要把无辜的人牵扯进来?"
雍正还经常在朝臣祝安的折子上回复:“我平安。你好吗?”“我鞠躬很好,你好吗?”有些回复让你相信这是九五至尊皇说的。“黎智英不是一个人。大笑话,大笑话。”“这个!的!的!这个!”“我给他留言,笑得好惨。是真正的勇士。”“好东西。那些看完这本书不高兴被奖励的人,除非不是皇帝。”还有人发牢骚,“我心生怨恨,我的痛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无法形容我的困难。"雍正不是古代帝王中的圣人,但他的喜怒哀乐与常人无异,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中国奏章制度史上,雍正是最出彩的时代,皇帝对朱批的巧妙有效运用是前所未有的。”看了雍正甲骨文,读了一个真正的雍正,学了一个真正的雍正。
清史学者孟森称赞:“自古以来,勤君未至世宗。”他还说,“他的智慧和勤奋是人所不能及的。”“雍正一度无官,不明。”这种说法过于绝对,难以令人信服,但却是对雍正治国的由衷评价。
看看于永正批下来的折子,看看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他是以务实的精神统治天下的。“自古圣贤治国,无不清正廉明,名最邪。”雍正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思想。雍正深谙古语,“上有所降,下有所降”。他一生以身作则,自强不息,呕心沥血,把事业发扬光大。这不仅在清朝的十个皇帝中,就是在古代的二百多个皇帝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雍正对康熙晚年积弊进行改革整顿,扫除腐朽之风,清吏治,稳定统治,充实国库,减轻人民负担。他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乾隆早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虽然《康乾盛世》中没有“和”字,但我们绝不能忽视雍正的独特作用,他才是真正的盛世缔造者。因此,可以说,“康乾盛世”就是“康雍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