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东西?
蛞蝓[kuò yú](学名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是腹足类、针茅类和蛞蝓科的统称。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称之为蜈蚣(不是蜈蚣),俗称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与一些蜗牛形成肺目。雌雄同体,看起来像一只没有壳的蜗牛,体表又湿又粘。在上面撒盐让它脱水死掉真的很有用。
一、外观特征
常见品种
普通的蛞蝓就像没有壳的蜗牛。成虫直时体长30 ~ 60mm,宽4 ~ 6mm。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长梭形,柔软光滑,无壳,体表呈深黑色、深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两对触角,暗黑色,下一对短,约1 mm,称为前触角,具有感觉功能;上面一对长约4 mm,称为后天线,末端有眼。口中有角质齿和舌体背部前端有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里面有退化的外壳(即盾板),有明显的同心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的中心在地幔后端的右侧。呼吸孔在身体右侧前方,周围有细小的彩色线条。坂木直言不讳。粘液无色。右触角后约2 mm处为生殖孔。椭圆形,坚韧有弹性,直径2~2.5毫米。可见白色透明的卵核,临近孵化时颜色变化变暗。初孵幼虫体长2~2.5毫米,浅褐色,体型与成虫相同。
粉色品种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Captal山脉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大型粉红色蛞蝓。它的体长可达20厘米,主要以苔藓为食。粉红色蛞蝓的体长可达20厘米,当地居民报告称曾见过一种奇怪的粉红色蛞蝓,尤其是在大雨过后。直到2013,分类学家才正式将该物种归类为红三角蛞蝓,命名为“Triboniophorus graeffi”。
科学家认为,粉红色蛞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冈瓦纳大陆。654.38+0.8亿年前,两个大陆板块形成了泛大陆的一部分,这两个大陆形成了现代澳大利亚。蛞蝓新物种生活在100平方公里的独特山顶区域,其近亲在新西兰和南非被发现。这种蛞蝓通常白天会把身体埋在发霉的树叶下,有时晚上会有数百只爬出来吞食树上的霉菌和苔藓。它们有独特的亮粉色身体。
第二,生活习惯
蛞蝓以成虫或幼虫在作物根部的潮湿土壤中越冬。从5月到7月,大量的野外活动是有害的。夏天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天,气候凉爽后,活动又有害。野生蛞蝓怕光,在强光下2-3小时死亡,所以都在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傍晚10-11达到高峰,天亮前陆续潜入土壤或藏身处。耐受饥饿能力强,在没有食物或恶劣条件下不能进食。阴暗潮湿的环境容易发生。当气温为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蛞蝓的食性很广,主要吃芋头、面包树、榕树、刺桐、蟛蜞菊、蟛蜞菊、蔬菜、蘑菇鳞茎、蘑菇、真菌及其果实等植物。
蛞蝓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到成虫性成熟约需55天。成年贝类的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生蛞蝓雌雄同体,异花受精,也可以同体受精。卵产在湿度高的隐蔽土缝里。每1-2天产卵一次,约1-32粒,每处约10粒,平均400粒以上。
三、危险源的特点
蛞蝓在食草葡萄的叶子上打洞,或以其果实为副食,影响商品价值。它们是一种有害动物,食性复杂,食量大。
见面的时候可以在鼻涕虫身上撒盐或者白糖,几分钟后就会因为大量脱水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