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散文的总体特征
摘要:余行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琢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厚文化,用细腻的笔触去审视中华文化,思考人生。余的散文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即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追问。和其他所谓的文化散文家类似,他的作品虽然表达的内容很强烈,但更有灵性,更生动。于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历史,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和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文化散文余的风格特征(一)余散文风格特征解读余是一位研究戏曲理论的学者,他选择写作散文作为自己的第二人生领域,将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投入到散文创作中。这种转变是彻底的。1992年,散文集《文化之旅》出现在读者面前,其气势、学识、语言都远超当时“贫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本人也被誉为“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大师,也是第一代散文大家”。但几乎与此同时,一些人在高度评价余散文给当代散文带来的诸多新质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余散文的种种败笔,如常识性的“硬伤”、不严谨的主观想象和随意引用、主观感受的乱用和扭曲等。这些的确是余散文的缺憾。但细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更加认同他散文中深沉、悲凉、厚重、博大的风格特征。读余的散文,很容易被文中宏大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种叙事风格包括:广阔的题材(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深刻的内容(知识、文化、审美、学术)、精致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冷静、智慧)。这种宏大的叙事风格就是余的散文。比如《乡关何处去》一文,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用真挚的感情写出了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知识分子对远离他乡的故乡、童年的故乡和梦想的故乡、历史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自己的故乡和别人的故乡的各种复杂感情,这些感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支离破碎却又极其真实的故乡,反映在读者的心中。在这里,余的广博知识不再是一个累赘,他的语言也不再只是一个摆设。余善于从文化和历史的大视角出发,着眼于从一山一水到一个人一件事再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历史的长河。他引经据典,直抒胸臆,挥洒自如,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虽然他的作品可能不多,但他的精神创造、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写作表达的高超技巧,绝非常人可比。可以说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特别是在散文创作的方式上,他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道观宝塔和莫高窟,表现的是国耻史的哀歌,灿烂文化被毁的悲情。《五城记》、《耻于山西》表现了对城市文明建设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之地》和苏东坡的《突围》表现了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一悲剧的社会的控诉。《关于友情》《关于善良》表现了对平等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至诚至善境界的追求;“中国情结”和“游子”反映了一个漂泊在外、有着强烈家感的老朋友的深沉呼唤。至于余散文中的一些“硬伤”,甚至一些常识性和知识性的错误,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作家,哪怕是伟大的作家,都不可避免地会犯类似的错误,所以这不是余一个人的问题。余散文的意义在于,他为我们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叙事可能性。他以一种沧桑而悲壮的风格唤起人们心中的“文化良知”——对文明的渴望和对愚昧的摒弃。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文章中不时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焦虑和惆怅感受中得到印证。就像在《道士塔》中,余描写了王道士和他的所作所为。余以一定的史料为基础,以高度细致、生活化的方式记录了这类信息,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和场景打动读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表达了人们面对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湮灭和流失所表现出的一种无知和麻木,对文化遗产流失的谴责。在这里,王道长实际上已经被作者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那就是像王道长这样的文化罪人,总是在试图毁灭我们的文化遗产,粉碎我们的文明成果,我们应该引起并保持足够的警惕!最后,我想说的是,余的散文在语言的运用和语境的创造上也很有特色。他尤其擅长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思想,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小人领主子,主子领历史。小人重重地摇着绳子,于是主人和历史都成了罪恶的化身。”(《苏东坡的突围》)“如果你不能躲在家乡的湖底,不能在家乡的湖上奔跑,那我们就去异乡赶集吧。即使被踢来踢去,也能发出声音。偶尔有路人注意到这个声音,就让他看到一小片白亮亮的……”(《何处是国传》)这是一种优雅灵动的诗意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余对语言有着超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高雅语言,“语言在抒情中融入历史理性,人生哲理也在历史叙事中展露”。他选择了恰当的、诗意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具有诗的美感,从而使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思想文化变得简单、平易近人、可读性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大段的排比对仗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气势,使语言朴实无华,装腔作势,平淡无奇,却又充满张力和文采。余还巧妙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特写镜头等多种手法,对烘托主题、使文章更加深刻起到了重要作用。(2)期待大师归来,余自觉承担起一个学者的使命,通过抒情的文化散文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然而,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被他对历史生命的同情所疏远,他对自我生命的原始感受被他直面历史的激情所模糊。余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统一的高雅语言。语言在抒情中注入了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注入了人生哲理,但这种抒情语言很大程度上容易陷入空虚,弱化了文章思想的意义。余的散文追求一种思想的审美和谐和一种人生的感悟,但这是以远离意识形态斗争和意识形态战场为代价的,因而缺乏一定的穿透力和思想敏锐性。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敢于正视不足和缺陷,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寻求和创新。相信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余先生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反思,在文化之旅的时代中回归自我。毕竟,余先生是一位有良知和人道主义的学者和作家。在道德沦丧、人性堕落、毒品泛滥的今天,他一定会为人性的回归而奔跑,为迷失自我的人们寻找精神家园。他也会尽一切努力重建社会的文明秩序,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与和谐。同时,我也深深地相信,余先生和其他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因为他有足够的天赋和知识。也许我的要求太高了,但我还是要期待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