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要剃头编辫子?清朝是什么时候剃头的?

在观看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的男女都穿着马褂,这与明朝以前的服饰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清朝的男人不分年龄,都剃掉额头,把长发留在脑后,编成辫子。我忍不住吐槽,这发型真丑。作为中国清朝的统治者,满族这个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剃光头,扎辫子?我带你去查阅历史真相。

清朝为什么要剃头编辫子?

现在电视剧里清朝的辫子头形象,被塑造成脑前无发,后脑勺编辫子的样子,其实是不准确的。清朝初期满族入关时,头发比这少得多。满族人都是背刀的民族,没有空盘那么粗那么长的辫子。当时的剃发令规定,他们的头顶只有一根钱大小的头发,必须是手指大小的辫子,必须能穿过铜钱的方孔。又称钱鼠尾辫。

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清代男子蓄发的范围才逐渐扩大。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里清朝的辫子发型,只能算是清朝中后期,和清朝初期有很大区别。

为什么当时满族人的发型都这么丑?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后金的前身是游牧民族女真。所有游牧民族都是争天下,生存第一。实用的发型是第一位的,就像额头一样,绝对不能留头发。再打扮漂亮一点。如果有人用刀把发髻剪掉,头发脱落,会影响你的视力。怎么会有时间撩头发?你这样会丢掉性命的。

满族入关近300年,生活习俗越来越中国化。打仗的时间少了,享受闲暇的时间多了,能上马杀敌的人也少了;只关心吃喝玩乐的八旗子弟更多。总之,男人的头发越来越多。

清朝在哪一年剃头?

据郑天挺先生考证,理发令的起源始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四年(公元1619)。(郑天挺《探察集》)此后,清朝开国史料中往往少不了“理发”二字,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

天命六年,后金攻陷辽阳,“钦差大臣被活捉,其余官民皆剃头投降”。很快辽东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到了金人手里,“官民皆剃头。”

天聪三年,后晋在韩二庄外攻城,明副将命李丰“引城内百姓剃度投降”。

天聪三年,金军攻打遵化,明钟君臧调元被俘投降,“于是下令理发。”

天聪四年,金军下到沙河驿,“全城百姓皆剃。”(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忠于新领主的阿明王朝将军,但转折点却是因为他拒绝剃光自己的头发。

在清代文献中,投降被称为“剃发投降”,投降的人被称为“剃发投降吾民”。如果城池被攻陷,官民没有剃头,那就不是真正的投降。著名将领张春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虽然张春同意投降,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剃头,所以皇太极只好把他安置在三官庙。张春从未想过要剃光头发,最后死在了寺庙里。

东北很早就实行剃发政策。天聪四年三月,阿敏给永平官民下了一道命令:“我军将士久留于此,旨在养民,成大事。你的意思是我会回归,还有人偶尔不剃头,所以我不知道创业意味着什么。今天,你们每个人都应该下定决心剃光头发,不剃的人将被发现死去。”皇太极道:“我* * *得了什么让我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