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是中国古代的哪个地区?
葫芦丝,又名“葫芦箫”,傣语称为“博刀郎”(“博”是傣语管乐器的统称。“郎”意为直吹,“道”意为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主要流传于傣族、彝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葫芦丝分为高、中、低三种,常用的调是降B、C、d,葫芦丝起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族、阿昌、佤族、德昂族、布朗族杂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地方色彩浓厚。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西部的傣族地区,也流行于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
傣族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期间,无论是在河里划龙舟,在河上放“高盛”(用竹筒制成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狂奔”,或者在竹楼里饮酒作乐,都能听到动人的音乐。
葫芦丝以其独特优美的音色、质朴的外观、柔和、典雅、简约、轻便,深受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和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于芦管乐器。它的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个(或三个)竹筒组成。葫芦的上端是吹口,下端与葫芦相连的三根竹筒是音管。其中,中间一根又粗又长的竹筒是主音管,主音管前面有六个音孔(音孔),后面上端一个音孔是第七个音孔,下端一个泛音孔(音孔)。
主音管的音阶排列(以弹奏主音管一至七孔为“so 1索5”为例)自下而上依次为“米米[3]”、“索索[5]”、“啦啦啦[6]”、“斯Xi [7]”、“Do Duo [65438]”。
辅助主音管没有音孔,所以带有簧片的辅助音管的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的左侧或右侧。吹葫芦时,如果把辅音管底部的软塞拿出来,带簧片的辅音会和主音一起发声,但辅音只能发出一个音。
目前常用的葫芦丝有C、D、B平、F、G、E等。
葫芦丝在傣语中被称为“博刀郎”,“博”是傣语管乐器的总称。“郎”是直吹的意思,“道”是葫芦的意思,当地汉语也叫葫芦箫。葫芦丝的形状和结构是独特的。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丝、三根竹筒和三根金属簧片制成。整个葫芦被用作气箱。葫芦的下部插在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筒里。插在葫芦里的每根竹筒都镶嵌着一根铜或银的簧片。中间的竹筒最粗,上面有七个音孔。叫主管,两边有附管。上面只有簧片没有音孔。通常,左连接管发出“3”的声音,右连接管不发出声音(或发出6的低音)。
赵也画林轩吟月。
这种乐器以葫芦为扬声器,以葫芦口为吹口。通常是将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筒并排插入葫芦底部。全身长约30厘米。还有单管、双管或四管。不管有多少根竹管,中间的是主管,其他的是辅管。主管上有七个音孔,前面六个,后面一个。传统的葫芦丝辅管不在上面开口,只在管体底部开口。用塞子堵住,用铁丝与管体连接,需要时用小手指就能打开。改进后的葫芦丝没有使用传统的丝堵,而是像主管一样在管体上开了一个音孔。这样更便于演奏时辅助管音的重复使用,控制自如,更加灵活。演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来演奏不同音高的声音。如果主管和辅管同时开启,演奏时几个管会发出一致的声音,旋律只来自主管,辅管只会衬托出和谐连续的音调,通常一个管发出A音,另一个管发出E音,会产生和谐的效果,给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类似。阿昌语称之为“排乐翁”,由葫芦和金竹制成。吹管长6 cm,主管长50 cm,辅管分别为33 cm和17 cm。在两根辅管*靠近主管的一侧,留有一根竹片,用细竹枝与主管绑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葫芦丝被称为“百红料”。三根竹筒插在葫芦底部,用蜡封好。上端和竹吹管只有两厘米长。特别独特的是主管前端底部有七个音孔和两个气孔。指挥演奏旋律,两个辅助管发出连续的纯五度音程的声音伴随旋律。如果不需要连续音或者需要单个连续音,可以阻塞辅助管。
特性
葫芦箫常用于演奏民歌等民间曲调,最适合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一般曲调多为长音,音乐柔和和谐,更能表达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族、阿昌族和其他民族中最受欢迎。是娱乐用的乐器,每个村子都有很多能工巧匠制作。青年男女表达感情或人们走在路上,在田间劳作,经常吹奏葫芦丝,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来源
葫芦丝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演变而来的。这种结构仍然保持着古代乐器的传统。笛管数量与三管笛相同,两个辅管与古笛完全相同,没有开音孔,而连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笛“和而不同”的声部配合的惟妙惟肖。但其编导开了七个音孔,与后世的笛子极为相似,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家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次将音域扩大到14调。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制作了两种新的葫芦丝。其中六管葫芦丝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音旋律加延音和两个和声旋律加延音。既保持了原乐器独特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加了音量,扩大了音域,丰富了音色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大花园里,它已经成为一朵引人注目的花。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来访团为日本人民演奏了这支新葫芦丝,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一次山洪暴发时,阿呆人布毛捡起一个大葫芦,冒着惊涛骇浪,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在葫芦上插了一根管子,布茂吹出了美妙的音乐。突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洋洋得意地祝这对夫妇好运和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家庭中代代相传。
傣族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无论是在河里划龙舟还是在河边高飞,在广场上奔忙,或者在竹楼里饮酒唱歌,都能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谣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出了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