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八大古代金工传统工艺

镀金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在现代,它被称为火镀金。金在水银中熔化形成金泥,涂在铜或银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金附着在器件表面,称为镀金。其工艺流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①制作金棒,将铜棒前端锤平并略微倾斜。打磨光滑,抹上热酸梅汤,盖上水银,晾干;(2)煞金,把金碎片放入水银中,加热熔化;然后倒入冷水中,形成浓稠的金和水银混合物——金泥;(3)鎏金,即用金条蘸取金泥,再用70%的浓硝酸(古代用盐和明矾的混合物代替)蘸取,涂在青铜器上;用蘸有稀硝酸的细漆刷均匀刷金泥;(4)开金,将烧红的无烟炭放入扁铁丝笼中,用金属棒在盖金的地方周围烘烤,使水银蒸发,金紧贴物体表面;⑤压光:用七八度的玛瑙或玉石作为压机,在镀金面上反复打磨、压制,使镀金光亮耐用。二里头文化三期生产的铜刀背面细纹间有镀金痕迹,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镀金器物。到了战国时期,鎏金技术相对成熟,徽县谷玮村战国墓出土的鎏金铜兽就是其代表。此后,历代都使用镀金技术来增强器皿的美感。

嵌入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铸造青铜器时,在要镶嵌的部位表面铸造浅槽,在槽内镶嵌绿松石、紫铜片,或金银丝片,然后打磨光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于春秋时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圆形青铜器,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镶嵌器物。

锤子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这种方法利用金银可塑性极强的特点,用锤子敲打金银块,使其延展展开成片状,然后根据需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和图案。一般来说,所有隐藏的物体和装饰图案都是通过锤击制成的。北京平谷县刘家合商墓出土的金臂章和金耳环是用锤打工艺制成的。锤打技术是金属加工的基本技术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错金错银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又称金银断层。先在青铜器表面铸出凹槽花纹,然后将金银丝片嵌在凹槽内,再用交错石(即磨盘)打磨,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称为交错金银。如果把纯铜镶嵌在青铜器表面,就可以称之为镶嵌紫铜。这种工艺产生于春秋时期,洛阳中州路上的栾书错金铭文和错金带钩就是这种工艺的早期物件。战国时期广泛使用,东汉以后逐渐衰落。

金属丝嵌体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的花丝按墨纹拧成一个图案,捏成一个图案,粘在器皿上,称为捏丝。江苏省阚江县东汉广陵王墓出土的龙形金饰上有丝绸制成的图案。这项技术不仅用于宝石、金银饰品,也用于珐琅,如景泰蓝珐琅。

油炸珠子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将金溶液滴入温水中,会形成大小不一的金珠,称为炒珠。佛珠炸制而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银物件上作装饰用,如佛珠、鱼子纹等。

奇瓦瓦州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使用大小不同、质地各异的凿子,用小锤敲击凿子,在金属表面留下凿痕,形成各种纹理,达到装饰器皿的目的。这种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变化多端的立体效果,既美观又和谐。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时期。此后,历代都在使用。

疲惫的丝绸

古代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之一。将黄金拉成金丝,再编织成辫状股或各种网状结构,然后焊接在器物上,称为累丝。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生产的精美金链,由多股细金丝编织而成,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的工艺水平,更是匈奴金属丝编织技术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