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革命书籍有什么意义?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封存的历史。它们也是存在的,原著还在被阅读、被观看、被欣赏,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资源,被反复改编、翻拍、被覆盖。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把千百年来被忽视和鄙视的普通人塑造成英雄,有别于五四时期对平民的俯视和怜悯,把平民尤其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细腻方式展现给读者。
红色经典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以及超越自身利益所追求和创造的崇高艺术境界,是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当今文学写作所缺乏的,需要学习和吸收,尤其是在挣脱“经济权力”束缚的时候。
如今,活跃在文艺创作第一线的作家、艺术家,无不受到红色经典的熏陶,红色经典已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传统和资源之一。与红色经典诞生时风雨飘摇的革命和战争年代相比,当代中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应该能够产生新的经典。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把千百年来被忽视被鄙视的底层普通人作为主人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也传递了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期对平民的俯视和怜悯,而是仰视和仰视。
特写平视让平民尤其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一种前所未见的细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只有像刘清、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农村生活的作家,才能如此深情的描绘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风光,让读者在渲染时代的时候,感受到农民朴素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悲欢离合。
梁生宝、朱老中、肖长春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比农民高。但这些人物也不乏可信度,因为他们并没有脱离实际。他们仍然让人感觉像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牵线木偶。
红色经典彰显集体主义精神。五四时期“个人”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尊重个人生命和个人权利是现代性建构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但是,关注和尊重个人,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至上,不强调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的语境下也可以翻译成团队精神。
人既是个体,也是社会人。个人价值是前提,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超越了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传递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中的英雄超越常人的地方,不是他超凡的武功,也不是他的智谋,而是他基于信仰的超强意志力。
红色经典的超越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主角的精神气质上。还体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和审美境界的超越性上:即使读者知道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者蒋华不同于马建民。
知道真实的虎山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么险峻,琼海的《扶南》和电影或者舞剧里的情况不一样,我还是喜欢沉醉在作品的艺术氛围里,因为作品已经把大家引入了彼岸更美好的世界。
所以,时间流逝后,读者可以批判红色经典的局限性,但不能忘记它,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