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最长的一天是美食纪录片?那是我没见过的原汁原味的唐菜。
能够把一部古装悬疑侦探剧拍成美食纪录片,无疑让人看到了吃货的春天。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长安最长的一天》里的美食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你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篇文章扔给他!
你得告诉他,这篇文章里有真正的唐朝名菜,有些还是皇室专属的。好了,我们来看看我的朋友“小标标”和我争论的话题,我们也随便破了案——
不完全是。薄荷叶是唐人的重要调料,但唐人并没有咀嚼薄荷叶的普遍习俗。你想想,这么娇嫩的叶子,嚼三嚼两嚼就会变成泥。贴在舌头上不难受吗?
曾经有人专门咨询过原作者马伯庸,他回答说:“嚼薄荷叶是我编的。”也诚实坦率。本来是想写嚼槟榔的,但转念一想,槟榔好像没有传入中原,就编了个嚼薄荷叶。
这太尴尬了。
其实嚼槟榔才是正道,只是比较小众。
嚼槟榔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牧传》。据说刘饭后一定要嚼槟榔。唐人欧阳询在《艺员聚会》中说:“槟榔贵于士,客须高级。”可见,到了唐代,在文人阶层中,槟榔已经是用来待客的了,相当于现在的奉茶敬烟。
俗话说:最是槟榔的清香,像美人在凉风中的羞涩。不想说再见,不想说再见,再见是今夜长安上的明月。
马伯庸回答:“是胡兵!”恭喜你,你终于答对了,不过加个“一”。
剧中,胡兵多次出现。胡饼是波斯人发明的一种食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相当于今天的馕。胡兵还有个豪华版叫“古楼子”。
普通的馕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中间薄,边缘略厚,用少许盐代替碱。除了面粉,芝麻、鸡蛋、酥油、牛奶、糖、盐都是稍微升级的馕不可或缺的原料。
也就是说一斤羊肉一层一层的裹上胡饼,不仅要有辣椒黑豆,还要有酥油,一定要酥脆。最好是半熟的时候吃。我喜欢它这么浓,这么香。
胡兵到底有多好吃?《朝野一书》中的一个故事记载:“张衡生于史,在路边看到新做的蒸糕,就拿了一个,马上吃了,被御史奏了。然后天奇耻大辱,生于外,不得入三品,故坠于甲。”
唉,兄弟,你升职和流放之间就差一块煎饼了!
白居易也爱胡兵,但他在《离经叛道》里有情商。
他在中州做刺史的时候,发现当地的饼是用长安的胡饼做的,就送了一些给万州刺史杨贵厚。白居易还写过一句诗:“烧饼似京都,面酥油。”我把它放在饥饿大使杨身上。看起来有帮助吗?"
复兴,长安的复兴广场,据说是做胡饼最正宗的地方。最后一句以一个问题结尾,也是自媒体时代的范文。
俗话说:逛复兴坊,我曾经是长安最美的吃货。现在送你烧饼。你是我最关心我的老朋友。
胖乎乎的马伯庸继续回答:“是马...哦,不对,是羊肉!”恭喜你,马同学,你将是第一个回答的人!
马肉酸,自然不是主要肉类食物。而且,在古代,马是战争中的伙伴,要爱护,不能当饭吃。同样,牛肉虽然也是唐代人喜爱的食物,但在唐代仍然是重要的农耕工具,不能随意宰杀。那时猪肉不流行。
剧中,张小静第一次有空上街,就迫不及待地想吃“盆羊肉”,还特意多要了一份羊肉。他边走边不停的吃,让人全心全意的喊饿。
水盆羊肉是以羊腩为主料的菜肴,是陕西著名的传统小吃。之所以叫“水盆羊肉”,不是因为碗大,而是因为店铺用大水盆盛汤,故名。
在唐代医圣孙思邈的眼里,羊肉不能这么简单的吃。必须药食两用,这就够了。俗话说,天下人都说神仙好,医生却没喝羊肉汤。
医圣写的《备急用》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叫“香池羊肉汤”的配方。这种羊肉汤是将两公斤羊肉、三公斤去皮大蒜和三升香黑豆放入一桶三升水中煮沸,然后去渣后加入一升酥油,最后取三升羊肉汤。
隔着屏幕感叹:唐朝的人真敢吃。
唐朝的人不那么吃羊肉,但是很讲究。另一个“唐羊脯”就是这样,而且更重要。
根据原文,这道菜的做法是:选一斤瘦羊肉,用一两白糖腌制,然后烤成腊肉。据说一天吃一次,分成10天,“极其有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制糖的方法“来自西域”。唐太宗先派人传到中国,蔗糖经过樟木槽,油炸而成。清澈的是甘蔗糖浆,带沙子的是沙糖。”这种制糖方法在唐代已经广泛实行,与同样来自西域的胡椒等香料一起构成了唐代人的五味。
我厌倦了谈论羊肉。最后,我要介绍一种叫做“唐懿宗红粥脯”的配方,是唐懿宗送给同昌公主的。
素娥神秘地谈论唐朝的皇家风格,但它的材料和制作方法是一个谜。
据考证,陶艺《清路易》引用唐中宗魏菊园《烧尾食单》说,有一条用鳜鱼做的“白龙”,说明有过用鱼来命名一道菜为“白龙”的记载。
但是,专家没有说是什么样的。
感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