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文化
鹦哥岭文化、渤海文化、流散文化、宁古塔文化和近代革命历史文化,形成了宁安浓郁的民俗风情。鹦哥岭遗址是中国北方苏神人繁衍生息的最早记录地,出土的“陶猪”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布局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古都遗址,是国宝级一级文物——石灯庄。
宁安作为清代著名的流放地,保存了从宁古塔通往吉林、盛京(沈阳)和中原的必经之路大石桥,为钦差吴大猷修建的望江楼,宁古塔西部的风景名胜西阁,以及由斯皮雪泉、北方第一名泉张晋言等名人建立的“七子诗社”和革命教育基地。
“宁安”,满语原名宁古塔,译为“柳居”,指当地六个部落。这里是古代苏神人的故乡,夏、商、周,唐代渤海国京都,晋朝始祖韩普的出生地,清朝的发祥地,北方重镇。近代,宁安是东北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移民文化
清人入关后,对其“龙兴”之地——东北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禁止关内人员随意出关,在山海关范围内的东北定居。“禁”东北的意图持续了约200年。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为闭关文化,以流民为主的文化代表了清朝的关东文化,所以也被称为“流民文化”。
海东文化
宁安曾是古代少数民族创建的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渤海国是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统治东北200多年。由于渤海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模仿唐朝的法律法规,吸收唐朝的文明,最终发展成为强大的“海东郭盛”。它不仅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有空前的文化繁荣,尤其是精神文化成就,在当时的中原和日本更为突出。这就是著名的“海东文化”。